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3期 作者: 冯贤亮 

标签: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经济学者认为,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着述中往往以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镇江、杭州)并称该地区。因此,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运河的苏州段是如此繁忙,这种景象由来以久了。太湖流域的发展与发达的水网密不可分,可以说,是水载来了江南的财富,也是水沟通了江南一隅与更广阔市场的交流。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阮强

江南,无疑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记》,曾述及传说中的舜死后,“葬于江南九疑”;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说,江南因地广人稀,其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式是“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且又是一个地卑下湿、“丈夫早夭”的险地。这里所言的“江南”,实在太浮泛了,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当然,在汉代人的心目中,江南还包括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苏南部地区。

江南较有规模的人为经济开发,其实在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当时存在的分裂王朝和地区政权,给江南的民生带来了意外的好处。原因呢?从3世纪以来,中国的南北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分裂状态。江南的地方割据政权,为了拓展自身的实力,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紧经济开发。东汉以后,南方的大土地所有制保持着直线上升之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使大批北方人民流迁南方,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当地的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冶铁业,在3世纪以后大大地发展起来了。更为可贵的是,江南不像北方那样长期饱受战争的摧残和各族人民内迁的扰乱,这里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是较为平静式的。从此,江南开始从司马迁描绘的令人畏惧之地,逐渐变为人们向往的天堂。

但江南的明确概念,晚至唐代才算形成。贞观元年(627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唐王朝将全国分为十个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东直至海滨,这是秦汉以来最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又被细分为江南东、西两道和黔中道3个部分;后来,江南东道又被细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4个观察使辖区。其中的浙西,完全吻合了以后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包括今天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的全部及镇江、杭州的各一部分。那时,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已然十分显着。白居易曾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讲的是江南的优美风光。韩愈则不同,他深刻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赋税重地已在江南,全国赋税比重“江南居十之八九”,不过其范围是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