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乡野的气韵
标签: 文化地理

轻软飘逸的蓝印花布,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绿柳红桃,及淡淡的茶烟氤氲、轻轻的弦索弹唱,一起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蓝印花布,古人称为“药斑布”,属于民间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国各地,但在江苏、浙江尤其盛行。有人认为它起始于南宋嘉定县(今上海),明正德《姑苏志》写道:“药斑布亦出嘉定县境及安亭镇,宋嘉泰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楼台、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帐幔衾之用。”至清代,嘉定的“药斑布”仍很有名,甚至与扬誉天下的嘉定竹器并称。其实,蓝印花布的印染方法,并不始于南宋,可说是源远流长。1959年新疆民丰北大沙漠的东汉墓中,就出土了两片蓝白色的印花布残片,一片印三角纹和圈点纹;另一片印小方块纹,下部还有一尊菩萨半身像。这是已知最早的蓝印花布实物。由此考察,东汉时的蓝印花布,已经印得很精细,由此而及它的起源,当在东汉以前。流传的地方,也不局限于江南一隅。
蓝印花布的工艺,由夹缬演变而来。夹缬是用两块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将绢布对折夹入两板中,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染色花纹,后来逐步发展为用镂花油纸版来刷印。它的历史也很悠久。
染坊是有分工的,褚华《木棉谱》记有蓝坊、红坊、漂坊、杂色坊等,无论何坊,“其以灰粉渗胶矾作花样,随意染何色,然而后刮去灰粉,则白章烘然,名刮印花;或以木版刻作花卉、人物、禽兽,以布蒙板而砑之,用五色刷其砑处,华采如绘,名刷印花”。蓝印花布的工艺,属于刮印花的一种,并有自己的特点。“药斑布”的“药”是防染粉浆,那是用石灰、豆粉和水调合而成的;“斑”即是因防染粉浆阻隔而留下的部分。蓝印花布用的染料是蓝靛,它以蓼蓝为主要原料,蓼蓝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长椭圆形,干后变蓝色,除制蓝靛外,还可药用。《齐民要术·种蓝》就记述了蓝靛的制法,称“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印染时,以油纸刻成花版,蒙在白布上,然后防染浆剂刮印,晾干后,浸入蓝靛中染色,再晾干,刮去粉浆,那就完成了。正由于它的工艺特点,也被称为“拷花蓝布”。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