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一杯清茶有山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3期 作者: 沈贻伟 

标签: 农业地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这是人们对龙井茶的着名产地之一梅家坞的赞誉。茶园绿如染,茶山接云天。粉墙黛瓦,茶舍飘香。梅家坞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世代茶乡,其清幽的自然环境与浓郁的茶文化,使其名声大噪,并成为人们品茶与休闲的上选之地。每到节假日,这里就都是慕名而来的喝茶人。龙井茶当以产自龙井为最好,但是梅家坞龙井茶也是龙井珍品,它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着称。
龙井茶的品质与采茶的时间密切相关。一般以惊蛰为候,至清明前为佳。所谓“明前茶”。过了清明至谷雨的“雨前茶”,则稍逊一筹了。若到谷雨后采摘,则茶贱如草了。所以古人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一说。而一天之中,又以太阳未升露水未干之时采撷最好。若茶遭日晒,则失了水分也就失了茶之精华。明前茶又有多种讲究,据杭州作家陈富强的介绍是:一芽为莲蕊,如含蕊未放;二芽称旗枪,如矛端又增一缨;三芽称雀舌,如鸟儿初启嘴巴。右图中所示即三芽雀舌。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沈井韦

不知是龙井成全了这里的茶,还是这里的茶成全了龙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来龙井一游,拾级登山,阅尽满坡的茶色,而一身汗出,谁都会叩开半掩的农户门扉,坐到咿呀作响的竹椅上,跟热情的主人讨一碗刚沏好的龙井茶喝,这时的景象,则是“令人对此清心魂,一啜如饮甘露液”(明 屠隆《龙井茶》)的了。

龙井问茶,自然先要找着有名的龙井寺。五代后汉时期(949年),有个名叫凌霄的当地百姓募缘在这里造了寺院,初名报国看经院。过了一百年,这寺院改为寿圣院,高僧辩才到这里修葺屋宇,乃香火传递,钟鼓持久,寺院得以振兴。正值苏轼在杭州做官,来此寺院题过匾额,并和辩才交往甚密,喝茶斗趣,传为美谈。可惜寺院在后来的岁月中几经兴废,所剩了了,如今旧址上只留下一处遗迹,改为龙井茶室,供游客饮茶歇脚。

幸好茶室内还存有龙井泉。龙井,一名龙泓,又名龙湫,和虎跑、玉泉合称西湖三大名泉。龙井坐落于狮子山东,四周松篁交翠,林茂草深,人迹稀少,故养得泉汁清澄。早在三国时期(238—251年),大道士葛洪曾在此炼丹,用的就是这泉井。到了宋代,这井栏边上造了个龙祠,因为传说这一眼泉是和江海相通,有龙居之,便称“龙井”,大旱天老百姓会聚集在这祠里祈雨。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石上流水处,其色如丹。游者视久,水辄溢;人去则减。其深不可测。相传与江海通,有龙居之,每祷雨必应。或见小蟹、斑鱼、蜥蜴之类。”后人多次掏井,果然挖起许多祈雨时献给龙王的供品。今天我们见到的龙井,呈圆形,井水清洌甘甜,叮咚有声。井圈刻有花纹,石级布满细苔,周围奇石有致,林木幽静,若雨若雾,飘逸着蓝色的情韵。

龙井四周的坡地上种栽着茶树,这也是很早就有的事情。大概从南北朝起,老百姓已是以茶为业,也是在宋的时候,开始有了关于龙井茶的文字记载。不过到了元朝之后龙井茶才开始闻名遐迩。田艺蘅《煮泉小品》里说道:“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其上有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山绝品。”现在的龙井茶产地已扩展到周边四处,但还是以“狮、龙、梅”三处为胜。狮峰龙井茶,惟狮子峰一处产茶,茶叶绿中透亮,呈嫩黄绿色,俗称糙米黄,香气清高持久,滋味甘鲜醇和。“龙”字号龙井茶指的是龙井、翁家山、杨梅岭、满觉垅、理安寺、赤山埠一带出产的茶叶,自然品质与狮峰产茶相仿,只是炒制技术稍逊一筹。另一处为云林、云栖、五云山、天竺、梅家坞等地的产茶,此处的茶香味略差,但做工讲究,形状优美,尤是梅家坞的茶叶,扁平挺秀,色泽翠绿,味鲜爽口,受人喜爱。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