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拱北斗太湖与江南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富庶的江南,人杰地灵的江南,则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查山、崧泽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闪烁出东方明珠的光彩。

开创江南文明的源头
《史记》中第一个“世家”太伯,就是三千多年前驻足太湖的历史人物。大约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的儿子太伯、仲雍,从中原出逃至江南,在今无锡梅里一带建造小城,名“太伯邑”。城临湖而筑,太湖因而得名。以后,吴王阖闾、夫差,以至范蠡、王翦、韩信等将帅都在湖滨舞台上演出过悲剧、喜剧和正剧。汉初以后的两千年间,更有帝王将相、墨客画师、僧人隐士在此编织一幅幅充满故事的山水长卷。
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吴国长达74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诸侯国家。自春秋吴越争雄直到现在,两千多年中,在这片土地上荟萃了无数文化历史名人的音容和足迹:传颂千古的《孙子兵法》着者孙武、吴王夫差与西施、文学家陆机父子、一代书圣颜真卿、两代贤相范仲淹和范大成、笔墨风流唐伯虎、书画宗师董其昌,以及在近现代政治文化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章太炎、柳亚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太湖流域的古镇,依河傍水,楚楚而立,如同养在水里,灵动而隽永。密集于河网上的石拱桥、石驳岸、石码头、石扶拦、石拴桩、石基墩与河里倒影中的白粉墙、青黛瓦、木栅栏,构成呼应,加上街巷深处的豪宅古院,雕刻门楣,封火山墙,这丰富的内涵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建筑的心灵独白。古镇的每一条巷、每一幢楼、每一座桥、每一块青石板下,都隐含着一个历史故事。苏州就是这样的古城。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基本保持着建城之初“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苏州是建立在历史厚积上的园林、水巷、寺塔与拱桥的合奏。水巷使人不出苏州城亦可见江南流韵,看到自姑苏滥觞之始就一足踩在水底,一足跨到河沿的渔夫耕者。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