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更多“蔚蓝色的发现”

北京9月,国庆气氛弥散在空气中,同事们正在为这本十月刊的诞生作最后冲刺,编辑部的灯到凌晨2点依然通明。启动、征集和梳理“中国百年地理发现”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却又激动人心的工作,从最初的动员会开始,我们便仿佛是拿到了火炬的奔跑者,背负着沉甸甸的使命上路了。我记得,那时还只是春末夏初的6月。
与同事们在“路口”“告别”,有人“奔向”沙漠和冰川的王国,向兰州大学征求发现条目,有人则负责联络地处江南的南京大学,还有驻扎京师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我们正身处其中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而我,则领到了一张“船票”——向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中山大学征求一套方案。
数次的电话联络和书信往还后,7月,我拿到了第一份草案,那是一张拥有上百条发现的庞大名单。在汇总会议上我注意到,除了中山大学提案有着明显的海洋特色外,其他院所的草案中极难看到海洋的影子——即便是地处荒原的冰川、沙漠、山脉都拥有众多席位,而中国那300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那人口密集的海岸线地带,却令人诧异地“失语”了。
耀眼的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大发现,郑和下西洋的宏伟船队曾是我儿时梦想的源泉,而后在图书馆细读过的《世界地理学史》中,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海洋地理学方面的众多成就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我总觉得,地理大发现和海洋是应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