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春天的自然密码
标签: 气候地理






3月下旬,当长江三角洲上的农民摇着小船像一句唐诗一样滑过村头嫩黄的油菜花地时,江汉平原正是“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的时候,而在巴山蜀水的成都,新茶的清香正从路边的老式茶馆飘逸而出,让人们蒙尘一冬的身心宛如绽放的杜鹃花一般尽情舒展开来。此时,林芝、拉萨寺院中的残雪虽然还未融化,但印度洋温暖的季风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这是我想象中的2010年的春天。真的是这样吗?
春分过后,我从上海出发,沿着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318国道去寻找今年的春色。行程中,有两个人的身影挥之不去。1906年,日本人中野孤山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一路深入到四川腹地,最后抵达成都。22年后,英国人赫伯特·斯蒂文斯从云南入藏,从打箭炉(今康定)开始,用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才到达上海。两个人行走的路线都与今天的318国道部分重合。斯蒂文斯是自然科学家,他一路上不停地收集各种标本,中野孤山虽然是教师,但他的“研究工作”一点儿也不逊色。两个人的共性还体现在对这条高度整合了我国东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山水长卷的赞美与惊叹。
他们的着作虽然不是严谨的科学着作,但都清晰地让我感知到彼时的春天与现在的春天基本上相差不大,百年的时光仿佛未曾流逝一样,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已。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每年春天到来,无非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其实,春的到来远远不止这些“现象”,在它们的背后,有着季风、洋流、地势、地貌、降水量、日照度、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习性,甚至人的感觉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春的到来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娅,她赋予大地上的万千生灵以生命,却把“造物”的神奇隐藏在沉默之中。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王彤 王宁 刘乾坤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