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俗 民之心
万物复苏中人的狂欢
标签: 文化地理

中国人享受春天,从吃开始。春天时令饮食品种很多,春韭、春笋、香椿芽、嫩蒿、荠菜、榆叶、春茶、春酒等等。
立春时节,人们为了迎春应节,要吃春天新生菜蔬,如生菜、萝卜,以及包裹这些生鲜菜肴的春饼、春卷等,将这些菜肴置于盘中,名曰“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民俗社会将享用春盘的过程,称为“咬春”或“尝春”。春盘在古代也叫“五辛盘”,因为盘盛五种辛辣生菜得名,一般是葱、姜、蒜、韭菜、萝卜等,取迎新之意。
春正月里可以享用的,除了春盘与元宵,还有一道具有千年历史的春令食品——七菜羹。七菜羹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公元5世纪末成书的《荆楚岁时记》,该书在正月条中记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南朝荆楚的七菜羹到底是哪七种菜,史无明文,难以究知。不过后代有人又将其称为七宝羹,明代人何乔远《闽书》曰:“泉(州)人,以是日取果菜七种作羹,名七宝羹。”
现在南方还留有正月初七吃类似七菜羹食物的节俗。广东客家人这天会吃“七样菜”,一般包括芹菜、蒜、葱、芫荽、韭菜五种,另外两样灵活配置,一般用鱼、肉,也有用其他菜凑合的。人们将七种菜一锅煮,然后全家人一起吃,借以寄予未来,芹菜谐音“勤”;蒜谐音“算”;葱谐音“聪”;芫荽谐音“缘”;韭菜谐音“久”;鱼谐音“余”;吃肉表示富裕。七种菜一块吃,意味着“勤快、会算计、聪明、有人缘、长久幸福、有余富足”。潮州人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原料与七样菜大同小异,是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同煮,寄寓新春发大财。福建、台湾也在这天吃七种菜,分别是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寓意与广东大致相同。
责任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