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帕玉树”弟们

名字背后的秘密
“玉树”这个词在汉语中容易给人美好的想象,当我在上初中学地理时,我觉得那就是汉语名字“玉树琼花”的意思,脑海中自然就呈现出雪花飘飞、冰清玉洁的景象。后来看到好些旅行者的游记,也都用同样的想象去解释“玉树”的含义。直到2004年,遇到扎多,我的这种想象才被打破。也正因为遇到扎多,我才开始脱离一个旅游者的心态真正去了解藏族文化,并开始明白那是怎样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体系。
那一年,我参加一个生态保护项目的前期考察,同行的有项目管理专家,有生态学专家,也有藏学家。扎多作为玉树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秘书长与我们一起穿过青海、四川的藏区。扎多很敦实,脸上总带着一种憨厚纯朴的笑,问他什么事情,他总回答:“好吧。”看上去是个很柔和的人。但深谈后你就会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对藏族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在我眼里他简直是个得大智慧的“觉悟者”。
经过向扎多求证,我才知道,现在的“玉树”这个词来源于藏语“帕玉树”。公元前300年左右,一支羌人自青海湖以东迁到长江源头地区与当地土着部落融合组成新的部落群体,他们在这里繁衍游牧,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帕玉树”。清朝时期,中央王朝加强对这个区域的管理,把这里的四个藏族部落统称为玉树族(也有人写作“优秀”族)。“帕玉树”人生活的地区也就被称为玉树。
玉树是扎多的家乡,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办公室就在结古镇上,我们在那里盘桓多日,扎多他们的办公室就成了我们的基地,不大的办公室满是各种书籍、出版物和宣传品。除了当地藏族的几个员工外,还不时有内地或者香港的热情青年到这里作短期志愿者。办公室的背后就是一个孤儿学校,两层的楼房围成一个小院子,中间是一片水泥地的操场,操场边有个水泥台子,一些孩子在水泥台上洗衣服,小手冻得红红的,看见我们进进出出总是略略羞涩地浅笑着避开我们的目光。洗完的衣服就搭在窗户的栏杆上晾晒。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