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高山大河
中巴公路(巴基斯坦段)


公元747年春夏之交,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奉命出征,率兵一万从新疆库车启程,历经阿克苏、巴楚,很可能在喀什兵分三路,相继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于七月某一天,会师于连云堡(今阿富汗萨尔哈德附近),一举击溃吐蕃驻军近万人。之后三天急行军,从坦驹岭(今巴基斯坦达尔科特山口)沿峭壁垂直而下,开赴阿弩越城(亚辛河谷),继而神速占领小勃律首府孽多城(吉尔吉特),然后取道罕萨,班师凯旋。小勃律再次被收编,驻兵三千,称归仁军。
此番远征,既宣示了大唐帝国在葱岭内外的主权和宗主权,以抵制阿拉伯帝国东扩,更意在阻止吐蕃帝国借道北上,谋夺西域,由此确保了丝绸之路通往西方和南方主路及支线的畅通。穿越帕米尔高原的这一古道,自汉武帝时开通,中经数百年诸游牧民族群雄轮番登场,至唐太宗时恢复统治,建政设治直达波斯边界。
班师凯旋的高仙芝,这位“美姿质、善骑射”的高丽籍将军,在登上冰川覆被的山口时,勒马伫立,回望了罕萨河谷一眼。那里晶莹雪山环护,丛林掩映山村,罕萨河静静流淌。彼时的英雄不会想到,身后千年,他的传记会被西方学者译成英文,自此以各种文字不胫而走,被补写进中、南亚多国的历史中;不会想到会被一个名叫斯坦因的英国人所关注,这位探险家于20世纪初,特意重走他当年的行军路线,悉心考证各处古地名,并撰文对他的智慧和勇气倍加赞赏。当然更想象不到20世纪70年代,会有一条现代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天堑通途——在此之前,谁会想得到呢?知情人都会说:在这里修公路是不可能的。英国人E·H·科伯上校于1943—1945年间担任英印政府派驻吉尔吉特政治专员,他在谈到“二战”期间,中国政府曾派工程师从重庆专程飞往加尔各答,意在探讨可否修筑一条公路,从印度经由吉尔吉特—罕萨—明铁盖山口或基利克山口连接中国时,这样写道:“这当然是一个不现实的计划。”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