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斌关爱受伤的土地


砷,毒性非常强的污染物,它的氧化物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如果土壤里的砷含量过高,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将不能食用。对于砷的污染土壤,在国际上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蜈蚣草。这是一种能够超量吸收有害物质砷的草本植物,也称砷超富集植物,这种草的发现解决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
早在1987年,陈同斌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学博士的时候,他就意识到砷对土壤的污染可能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到处有采矿的,而矿山开采和冶炼通常都会存在砷污染,尤其是西南的一些地方砷污染更为严重。1997年,陈同斌带领环境修复课题组开始大规模筛选可以消除砷等重金属污染的植物——超富集植物。
当时,国际上报道可以修复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植物有300种,但都不能解决土壤砷污染问题,而国内还没有发现超富集植物。如果直接从国外引进这类植物的话,由于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而难以应用成功,而且种源和知识产权问题也受制于别人,还要承担生物入侵的风险。
基于对我国气候、土壤、地质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判断,陈同斌认为,中国的版图这么大,一定蕴藏有这类植物。但是在偌大的国土面积上,如何筛选出这类植物却是一个考验科学家的难题。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