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初与孙鸿烈
父子两代的地学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孙鸿烈 

标签: 地质地理   土壤地理   文化地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曾是边关塞外的玉门关,应是一幅戈壁沙漠的苍茫景象。但半个多世纪前,正是在这里,钻探出了自喷油井,发现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油田玉门油田。从此,玉门以新兴石油工业城市的骄人风姿取代了“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边塞沙场形象。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中国石油事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着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孙健初不曾料到,在他发现油田时,年仅5岁的儿子孙鸿烈,在若干年后,接过他的衣钵,作为一名年轻的土壤学家,历史性地走向青藏腹地,将新中国青藏科考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孙健初与孙鸿烈父子两代的地学之路,也从一个侧面映照了近代中国地学发展之路。
壮丽雄浑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区,它年轻的地质历史、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剧烈的环境变迁、独特的生物区系、复杂的自然地域分异及对周围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一直为国内外科学界所瞩目,在地学、生物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片土地也正是土壤学家孙鸿烈先生一直梦牵魂萦的地方。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田捷砚
孙鸿烈先生儿时与父母在甘肃酒泉的合影。对儿时的孙鸿烈先生来说,这样的团聚时刻异常难得。由于父亲孙健初长期在大西北做地质考察,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这张照片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拍摄的,当时他和母亲辗转从南京逃难到了重庆的北碚,两年后才到了酒泉和父亲相聚。供图/孙鸿烈

父亲的“地质梦”

甘肃玉门油田至今还竖立着父亲孙健初的雕像,每每看到那座雕像,除了敬仰,我还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自豪感。

1897年,父亲孙健初出生于河南濮阳后孙密城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从8岁起在祖父办的私塾里读书,熟读四书五经。1920年,父亲考入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在校期间,父亲同瑞典籍教授新常富(Nystrom)来往较多。新常富对地质学造诣颇深,主办了“瑞华博物考察会”,父亲也深受新常富“以纯正科学来救国”思想的影响。1929年1月,经新常富的举荐,父亲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地质调查员。中央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学的摇篮。

父亲当年跨越祁连山进行地质调查,也是后来被广为称道的一个壮举。1935年父亲接到赴青海进行地质调查的任务,他与周宗浚踏上了艰难的旅程。从19世纪末叶起,先后有14名外国学者到祁连山考察,均有着作问世,有的山峰便以外国人名命名。父亲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莫大耻辱”,他和周宗浚在祁连山中跋涉2个多月,多半时间行走在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上,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山泉水,面颊被高山日光晒得黝黑,被干燥的山风吹出裂口。他们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走到祁连山主峰之下,采集标本,测绘地质图,考察了地层情况及地层分界。又经过几天跋涉,他们终于走出祁连山北麓的山口,到达甘肃地界的酒泉金佛寺。父亲由此成为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国家迫切需要石油。之前,父亲与韦勒、萨顿共同署名的《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一带有希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为此两次召见父亲,支持父亲去玉门一带探查石油。

责任编辑 / 耿菲琳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