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怀念
撰文/单之蔷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1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基础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我住在北京北边的一个地方。但是如果把我周围的地名说出来,就好像生活在联合国总部。我的西边有一个别墅区——“雪梨澳乡”,悉尼还不够,还要加上澳乡;我住处的南边有一处新开盘的楼盘,名为“美伦堡”,不知为什么,每经过此处,我都会想起“纽伦堡审判”;我的北边,有一个住宅区,名字叫“北岸布鲁斯”,好像是铜管乐队的名字;我的东边有一幢大楼叫“第五大道”。我的周边叫“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的都算作朴素直白的,婉约含蓄有西方情调的小区更多:枫丹白露、橡树湾、格林维尔、普罗旺斯、波尔多等。还有一家新楼盘,推销的词是:北京北,是北美。

我对这些名字并不鄙夷,我只不过为那些朴素的地名的消失感到些许遗憾。比如“第五大道”那里,本来有个名字叫“洼里”,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这里先民们的质朴无华,也反映了这里的环境信息:地势低,是湿地;而且我刚到这里居住的时候,晚间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我曾经天真地想把我们杂志的视点专栏起名为:洼里蛙鸣,然后请一些专家就一些国家大事发表意见。

存在就是合理。其实仔细想来,雪梨澳乡、第五大道、普罗旺斯……这些地名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这些地名反映了此时此地的中国人对美国和西方的心理认同。首先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愿意把自己与这些国家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也欣赏那些从“雪梨澳乡”、“普罗旺斯”、“美伦堡”住宅区里走出来的人;还暴露出官员们的思想状态:他们在审批项目时,宁可承担把传统隔断、把地名搞乱的风险,也愿意让北京的地名多些外国情调;甚至这些地名还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中国的实力还不如美国和西方。每当我看到“第五大道”和“雪梨澳乡”这些住宅区时,我就知道中国还没有追上美国。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好意思说:我住在“第五大道”,而是坦然地说我住在“洼里”时,中国就真正敢和西方叫板了。

雪梨澳乡、第五大道、普罗旺斯这些地名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某些方面。这也许是它们仅有的价值。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