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抬升的鸟瞰大地的视角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5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观点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借朝拜神山体验登高
清晨的光线将冈仁波齐的山腰打亮,冰川的肌理清晰呈现。更低处尚未被阳光普及到,一片阴影,一位虔诚的转山者刚刚启程,他将穿过这片阴影,绕山一圈。在印度教、佛教、苯教、耆那教的世界观里,地处西藏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是它们共同信奉的神山。每年都有众多信徒穿过漫长的荒芜之地,从四面八方的低地(低于神山)前来这里,以最原始、最虔诚的徒步方式绕神山转行。几乎所有神山都和冈仁波齐一样位于高处,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对登高有本能的欲望,在没有其他登高途径的时候,借朝拜神山以体验登高?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任建军

大地还在那里沉默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李建拿来了一些在民航客机上拍摄的青藏高原的照片。这些照片使我联想到了鸟瞰图、航拍、遥感,甚至想到了山水画与登高诗。

这些东西之间有何关系?它们为什么被我一个牵一个地联想出来了?想来想去,我终于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对世界的表达,即它们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家园——地球的描述。

“地球”和“世界”这两个概念是有差别的:地球沉默不语,不依不靠,自在自为。但是当我们把“地球”称作“大地”时,“世界”就不同了,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从大地那里获得的世界,是大地向人展开的世界。我们的登高诗、山水画、鸟瞰图、航拍片、遥感等,都是对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的表达,也就是对世界的表达。

这里的定语——“人类的家园”很重要,因为地球如果作为其他生物的家园,将完全是另外的模样。在人和大地之间还隔着世界,我们的表达是对世界的表达。有人说,自从有了遥感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以后,世界已经一览无余,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已经终结。其实准确地说,是对世界的探索接近终结,大地此时还在那里沉默,有如它在人类还未出现时一样沉默。

责任编辑 / 黄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