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编者按: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饥饿便成为一柄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直至100万年前出现农业社会后,饥饿的矛盾才稍有缓解。然而缓解并不等于消除,100万年过去了,今天的现实依然是:全世界有88个国家处于缺粮状态;有8.4亿人每天在饿着肚子。粮食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沉痛至极,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饥荒”的字眼。今天的中国人口有13亿之巨,粮食问题尤显严峻。美国经济学家布朗为此提出:谁来养活中国?幸运的是中国有许多科学家在默默地用行动对此作出回应,其中有两位,一位是在南方做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一位是在北方做小麦育种研究的李振声,俩人被业内尊称为“南袁北李”。他们在田间奔波了几十年,都为追求一个共同的梦想: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有一个叫曹宏球的湖南农民,用自己多年辛苦劳动所得的5万元人民币,请人雕刻了一尊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白玉雕像,然后供奉在家,像当年朝拜毛主席他老人家一样天天朝拜。这个被雕刻成白玉雕像的人,就是袁隆平!
1982年,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但袁隆平觉得,一个人的头衔并不重要,重要是你干了什么。他说,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人!尽管他早已名扬天下,但他的立场、情感都是在老百姓这一端。
袁隆平之所以一辈子考虑的都是粮食问题,源于他早年的饥饿体验。1953年,袁隆平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湖南安江,在农校当了一名教书匠。安江地处深山,偏僻贫穷,尽管有农田千亩,可这儿的农民,祖祖辈辈在田间辛勤劳作,依然摆脱不了饥饿——每年春荒时节,一天只能喝上一顿稀粥!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初,当大饥饿像瘟疫般降临中国时,袁隆平亲眼看见过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他的心里受到很大刺激。之后,如何让老百姓不挨饿,如何让粮食增产,成了他毕生追求的梦想。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