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
麦地里的守望者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张 鹏

2007年4月25日上午9点,按约定的采访时间,我准时走进李振声院士家。李先生的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两个字:朴素!但这个朴素的家里却有一件常人无法拥有的无价之宝,这就是他在2006年获得的“中国最高科技成果奖”奖状!该奖奖金500万人民币,按规定,其中450万用作由获奖人自主的科研经费,剩下的50万则归个人支配。但李先生却把这50万全部捐给了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用于青年科技者的助学基金。谈及此事,李先生平静而淡定,说自己一生与世无争,平平静静,粗茶淡饭,生活上已经很知足了。
谦谦君子,一介布衣,这便是李振声院士。
李振声先生一生追求的梦想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之所以有这个梦想,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我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对农业比较熟悉,1942年山东大旱,我挨过饿,知道粮食的珍稀、可贵。”那一年,他11岁,第一次面对饥饿,亲身体验了以糠窝窝头和榆树叶等充饥的味道,同时看到了父老乡亲面黄肌瘦、步履艰难的情景,“饥荒”给人们造成的威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父亲患了严重的胃病,李振声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中药店为父亲拎回一包药来。不幸的是,在他13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这之后李振声靠着哥哥和亲戚的帮助,一直坚持读到高二。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辍学了,想在省城济南找份工作。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张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广告,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他决定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竟“试”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在他进入山东农学院后,努力学习并立志要学以致用,在增产粮食上有所作为!
1951年,李振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这期间他还有幸听到了华罗庚、钱三强、艾思奇三位大师的科学报告,这对他后来做人做事大有裨益。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背起行囊去了陕西的一个小镇杨陵,从此开始了对小麦育种的潜心研究。而就在这一年,陕西和黄淮麦区发生了严重的“小麦条锈病”,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一般减产20-30%,最严重的达到50%,甚至有的地方绝收。李振声说,那时要是穿条黑裤子在麦地里走一趟,就会变成黄裤子。当时全国的粮食总产只有2000多亿斤,因条锈病危害就减产100多亿斤,占了1/20。周恩来总理为此都发话了:“要像治癌症一样治理小麦条锈病!”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