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四世文学梦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叶小沫 叶兆言 叶子 

标签: 文化地理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四代与文化结缘的文学世家。第一代是“五四”时期文坛风云人物叶圣陶。第二代是着名编辑家、科普作家叶至善;作家、编辑家叶至诚。第三代是诗人叶三午;编辑叶小沫;以及着名作家叶兆言。第四代是“80后写作”的文学新秀叶子。叶家四代人与文学的奇异姻缘,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富有意味的文化景观。本文作者对叶小沫、叶兆言、叶子做了专访,试图从他们的口述中找到一个家族文学之梦与一个国家强国之梦的某种联系?
这是1987年10月28日,叶圣陶先生(前排居中者)93岁生日时部分家人的合影,这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在他之后,根深叶茂的叶氏家族,文脉未断,绵延不绝。供图/叶小沫

叶小沫的口述

我爷爷(叶圣陶)是一个充实、忙碌的人,每一天都是充实、饱满的。即使在晚年,他也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写作、编辑、教书在他身上一辈子都没有分开过。

爷爷的文学创作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他的文学之梦与当时的强国之梦是合而为一的。1906年清政府停止科举,靠文章获得功名和人生出路的路断了,他只能靠当新式小学的教员为生,从此开始文学创作。他最早的作品发表在当时的《礼拜六》杂志上,是一篇文言文小说,后来爷爷参加了由顾颉刚、俞平伯等人创办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了白话文小说《这也是一个人》、《春游》等。

1921年,爷爷与茅盾、郑振铎等人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在那个时期,他在文学创作上进入了高产期,连续发表出版了《倪焕之》、《隔膜》等一批文学作品。但那时文学对他来说也不意味着全部,他的很多精力放在了编辑工作上。他接手主编《小说月报》后,巴金、茅盾、丁玲的一些作品就是通过他的手出现在杂志上的。抗战期间他仍然坚持编辑《国文教学丛刊》、《国文杂志》,主编了《中学生》、《新青年》等杂志,还写了许多给孩子们看的童话,结集成《稻草人》出版。

其实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爱读书、写作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是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爷爷不反对他的孩子们写文章,他还经常给他们修改文章,拿到《国文杂志》上发表,给他们出版了名为《花萼集》、《三叶》等书。但是,爷爷不愿意做一个空头文学家,也不希望子女跟他一样专干笔墨工作。他觉得笔墨工作不如工人可以织布给人穿、农民可以种粮给人吃,应该做一些对别人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这一点后来对他的孩子们影响很大,他们走上社会选择的职业开始都与文学无关,但因为种种原因,后来都与编辑工作发生关系。

责任编辑 / 易水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