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梦
十载坚守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张晶 

标签: 文化地理   

在中国,人们对家的概念往往最终会物化成房子,李晓娟就是这样的人。从16岁开始,她就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尽管当时的她收入微薄,连租房子都要对费用左思右想,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想法就更像是一个纯美而清澈的梦想。10年之后,当她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一家公司的广告部经理,而住房梦也由于收入的增长而成真的时候,感怀竟多于激动。
图为2007年5月的北京房展会。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史 丽

我对家,是有强烈归属感的,这也许是源于我的经历吧。我出生在张家口,父母是北京知青,16岁那年,我的户口转回了北京,开始了在舅舅家借住的生活。对房子的渴望,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萌生,一所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就是一个家。我习惯于在脑海中勾画它的样子,它应该舒适而温馨,可以仰仗和支配,我会随心所欲地布置它,而它,也将包容我的慵懒,抚慰我的敏感和偶尔的脆弱。

工作后的第二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所房子,是租来的,偏僻而寒冷。那是铁路边的一排平房,在北京西南边的马连道,只有公共厕所和所有住户共用的简陋厨房。我对那个冬天的萧瑟和清冷印象深刻。半年之后,我搬家了。我租下了市区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床几乎占了一半的空间。每个周末,我都会把所有的地方打扫一遍,甚至钻到床脚底下一遍一遍地擦,直到一尘不染,然后满身大汗地坐在地板上,惬意地看着屋里的一切。小屋成了我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依托,陪我走过了好几年的岁月。

之后的日子,在不停地换房子中度过。我不是一个苛待自己的人,尽管买一套房子的念头始终横亘在心中,但是它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压力。时至今日,我仍然怀念和丈夫一起租房的日子。我们用心打扫那些旧旧的屋子,让床单和地板干净透亮,我会对他提起我的梦想,把我对房子的一切美好幻想说给他,他静静地听,眼神似乎透彻了我的思路。工作之余,我们用旅行打发闲暇的时间,去过云南,去过四川,去过贵州,我们会对购买一些当地的小玩意儿乐此不疲,希望有一天,用它们布置我们真正的家。有一天,当我抱着两个大大的超市购物袋,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看着路边梧桐树淡紫色的落英,忽然发现,其实最想要的房子,是心爱的人给你的,他理解你的梦想,和你一起手挽手走在追梦的路上,让这条路轻松而温暖。

2002年,我决定要买房子了。这个用整整10年光阴来酝酿的愿望,实现起来却异乎寻常的迅速。现在想想,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条件实在有限,才能在一周的时间内就敲定了应该属于自己的那套房子。

责任编辑 / 杨浪涛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