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选择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3期
标签:
《青海专辑》上辑封面选择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一张图片之外,落选掉了几百张图片。上辑《镜头里的青海》已经把青海的三大自然区域最出彩的图片一网打尽。这让我们《青海专辑》下辑的封面选择变得有些艰难。因为上辑里出现过的,下辑里不能再重复,为的就是要创新。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过滤掉了上辑里报道过的专题中的图片,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首先将取景范围对准了祁连山,这条造就和养育了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的山脉对青海、甘肃乃至中国都意义非凡。对祁连山的报道是下辑中的主打文章。而这张图片是位于青海省祁连县的牛心山,在祁连山的深处。蓝天、雪山、村庄、河流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天地间的大美。不论从内容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她都是我们心仪的封面,是打着《中国国家地理》封面风格鲜明烙印的图片。然而,我们却放弃了。原因就是她与经典的2005年第10期《选美中国》的封面,太似曾相识了。同样是蓝天、雪山、村庄,同样是那样美得让人心醉。封面选择的定式不仅会让读者审美疲劳,而且还会妨碍我们创新,这成了我们放弃她的理由。
我们的目光从金银滩草原上的原子城掠过后聚集在都兰、德令哈一带。1600多年前,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这片土地上的吐谷浑人建立了一个草原王国。350多年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但它却在历史中神秘地消失了。于2002年德令哈郭里木出土的棺板彩画描绘的究竟是不是吐谷浑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学术界争议很大。我们能否把棺板上惊世骇俗的画面当作下辑的封面?争议也是很大,因为棺板彩画的画面模糊不清,有失美感,使得我们只能放弃。
然后,我们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泽库县继续寻找,那里因为孕育和诞生了热贡艺术而闻名遐迩,是一片被自然宠爱的,被战火焚烧过,被宗教洗礼过的土地,而图片将艺术、宗教和自然多种元素融为一图。巧妙的构图和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心动过,但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们需要简洁的风格,元素不能太多,需要的是主题鲜明、突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