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改造国土的梦想

供图/中央文献研究室
一封电报和江河治理的第一乐章
1950年8月5日,一封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电报送到了毛泽东手中。电报说:“由于水势凶猛,灾民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读至此,毛泽东被震撼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在“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翻船而死者”等处重重画了横线。

自从1951年毛泽东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始,淮河治理工程就一直未断。1998年开工2003年具备行洪条件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即是其中之一。它的意义在于让多年来肆意借道入江入海的淮河按照人的指令入海。全长163.5公里的淮河入海水道,像一条被驯服的巨龙,静静地横卧在苏北大地上。图为位于滨海县南的淮河入海水道第三级枢纽工程滨海枢纽工程,它与通榆河相交,而西面就是京沪高速公路,它们组成了一幅水陆立体交通图画。上图是毛泽东在列车上查看河北水利规划图。
发源自河南省桐柏山的淮河,流经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入洪泽湖、经高邮湖和大运河入长江。密如蛛网的河道,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当时全国1/8的人口。但是由于淮河头尾高而中游地势平缓,形成了两头翘的特殊地形,一遇降雨集中的季节,洪水便汇集在中游难以排出,令灾害频繁。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