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武营亦农亦牧的日常生活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1期 作者: 萧春雷 

标签: 文化地理   边城   

长城不仅是古代军事要塞,还是我国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地理标志。位于宁夏东部的盐池县,就处于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上,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孤独的烽火台与蜿蜒的断垣残壁。今天,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上,村民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怎样呢?
兴武营是明代长城附近一座城堡的名字,如今是这个村子的名字。村里有两道明长城,村民称图中的这道为头道边墙;还有一道叫二道边墙,如今只剩一些断续的小土丘,穿越村子而过。清晨,羊群在通过长城豁口。
长城脚下的村民在耕作。这里的土地沙化比较严重,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高达1500毫米以上。灌溉必须依赖于井水。这些年,地下水水位下降,许多水井枯竭,导致田地荒芜(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董宏征)。
一大早,赵大爷就在院子里扬场,小儿媳则将玉米粒搬运回库房。玉米是地里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用于喂羊。当地的农业是服务于牧业的。村里的库房也很有意思,没有门,只有这么一个窗口,进出得爬来爬去。

三道长城交会之处

有时,我们看地图就会迷上一个地方,盐池县的兴武营就是如此。

它位于宁夏东部偏北,像是长在宁夏版图右肩胛上的一个痣,肩上扛起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辽阔的荒漠。一条明长城从银川附近出发,向东南方向延伸,同时勾勒出内蒙古与宁夏两个自治区的界线,到了兴武营这地方,长城突然裂变成两道,以近乎平行的方式继续向东南方向伸展。这样,兴武营就成了两个自治区、三道长城交会的地方。

兴武营是明军驻守的城堡,如今已经废弃,附近一个小村子继承了豪迈的地名。地图上,这一带布满了表示沙漠的网点,但它并非流动沙丘,而是主体在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的边缘地区,是杂草稀疏的固定沙丘。对于像我这样初入西北的南方人来说,大漠、长城、人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何况,还有一场大雪!我是12月初来到这里的,寒风凛冽,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当地人说,前几天下过一场数十年来最大的雪。因此,我没有看见沙漠最严酷的一面。在积雪的慰藉之下,一向焦躁严峻的大漠变得沉静温婉。一丛丛深褐色的沙蒿、芨芨草、柠条探头探脑,顽强地露出雪原。偶尔会遇上几株榆树或沙枣树,被无边而寒冷的孤独所围困。辽阔的原野上,两道低矮的土墙匍匐在地面,每隔一段隆起一个骨节,像两条巨蛇遥遥伴随我们左右,向北疾奔——那就是500多年前建筑起来的两道长城。汽车沿着依稀可辨的车辙,冲向长城聚首之地。

怎么描写兴武营呢?荒原上,三道长城构成一个巨大的“人”字形,你可以在左上方添加一个矩形,表示明代城堡遗址;村落位于两道长城交叉处下方;城墙早已出现不少豁口,村人和羊群自如往来。站在城墙上了望,整个村落懒洋洋摊开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像七零八落的七巧板,土坯房、羊圈、场院、菜园、炊烟……人类的气息温暖了荒原。

责任编辑 / 易水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