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量大城市观点争论十年

大城市发展的超前理论看重的是土地的集约化和工业化布局的集聚效益,比如上海,随着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主城和周围的“卫星城区”之间不再是各自封闭的体系,凝聚力就会成倍增加。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冯忆燕
25年之后,那篇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论文原件还保存得非常完好,被胡兆量老师从自己家中翻找出来,朴素的黄纸封面,油印的薄薄一本,标题是“大城市人口的超前发展规律”,带着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长达10年的争论。
胡兆量,原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1984年的时候,正是中国学术界重新开始认真讨论的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胡兆量是该协会的理事,也被邀请前往,他的学生刘红影是成都人,多年没有回家乡了,说:“老师,您把机会让给我吧。”胡兆量答应了学生的要求,两人一商量,就把胡兆量和学生们一直在讨论的大城市超前发展观点写成了论文带去,按照规定,会上一定要带论文去讨论的。
论文署了4个人名,执笔者刘红影现在已经去了美国,不过胡兆量还清楚记得他从成都回来时候的表情,“很沮丧”,论文在大会上没有得到宣读的机会,不让发言。不是因为论文的质量问题,而是论文观点明显地和当时的主流观点在唱反调,“当时国务院三令五申要重视小城市的发展,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事情在逐步升级,过了几天,国务院下发了内部文件,点名批评几篇论文,全部是关于讨论大城市发展的,尽管没有点作者的名字,“可是当时谁都知道这是在说我,我是当时这种观点最主要的支持者,刘红影跑来对我说,老师,我闯祸了”。当时这篇论文是所有文章中最明晰地提出要发展大城市的,其他几篇则比较转弯抹角。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