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干旱核心走进人迹罕至的地方

1987年8月,海拔4800米。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北羌塘,一块被测绘人员命名为“英雄地”的地方,一座木头制作的纪念碑被17名科考人员竖立起来,碑上写着这17个人的名字。他们竖立这块纪念碑仅仅是为了纪念他们难以言表的激动——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来到了这里——亚洲的寒旱核心。
亚欧大陆上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最严酷的地方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中外地理学家提出过很多猜测和推断。法国人德日进曾提出过“亚洲干极”的概念;H.von Wissmann 认为极干旱区域位于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之间;德国人C.Troll在亚洲中部和南美干旱上限的比较研究中引入亚洲高地的干旱核心一词,指帕米尔东部和青藏高原西部的亚洲高地。但是,这一地区的具体位置和确切的自然条件,因为没有人去过,谁也说不清楚。

“三五牌”项目
曾经,占中国国土四分之一面积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人了解最少的国土,甚至很多地理学家也对其知之甚少。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家开始了对青藏高原系统研究的新时期。在此之前,仅有少数中国科学家涉猎青藏高原研究,关于这里的科研成果和探险故事大多数来自于外国人。
继1973—1976年对西藏自治区四年的综合考察、1981—1984年对横断山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和1982—1985年对西藏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综合科学考察之后,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仍属青藏高原上研究程度最低的科学空白区,这里是搞青藏科考的人最想去而又最难去的地方,考察的时间被一推再推,直到1987年。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