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一个好汉三个帮
当奇秀翠绿的山峰和色彩明丽的江水在机翼下掠过一片迷离的秋色时,税晓洁说他心里其实很期待,可是他没有时间去看桂林山水,他的目的地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然后,他会直奔成都,开始天坑采访的下一站。
在这期的专辑中,我跟税晓洁共同完成国内天坑部分的报道,负责写稿子的税晓洁,是数年来一直与编辑部紧密合作的资深作者。此次的报道内容对我俩来说都是新范畴,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些小插曲,琐碎且有意味。

朱学稳先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如今已经年近八旬,被誉为“天坑之父”。他回顾说:天坑作为一种自然奇观的喀斯特地貌与洞穴,是特具优势的旅游资源。由于之前难获专项科研资金支持,地貌与洞穴研究机构经常组织喀斯特旅游资源调查和中外联合洞穴探测活动。图为2002年3月朱学稳陪同国际洞穴协会主席安迪考察广西大石围天坑。
税晓洁打来求援电话
“朱老师有些急了。”税晓洁拨通我的电话说,“他说搞不清我们究竟还要来几拨人。”
8月23日,负责“天坑”报道的作者税晓洁从杭州飞赴桂林,并在约定的时间里赶到了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老师的办公室。尽管此前我曾就作者前往拜访的事情与他进行过沟通,编辑部频繁地来人还是让朱老师觉得纳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