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
串起古代与现代文明的链条

正像一千年前这里宋代的一个场景,大英县卓筒井镇的盐工陈师傅正在用竹片和竹筒从地下120米处提取制盐的卤水,而井口只有一只碗口的大小,所使用的挖井技术在宋代就可以达到地下1000米的地方。不同的是现在的提卤水制盐是为了给游客展示这种古老的中国独有的工艺,而一千年前的人们是为了能够吃到盐。
缓缓流淌的天灯河两岸,草叶顶着绵密的小雨欢快地滋长,云气把天空压得很低。盐工老严站在红湿的漫坡上看着小筒匠忙活,吊上引杆、接上汲筒,蹬几下吱扭的羊角车,再拽住强韧的篾绳,百来斤的装满卤水的汲筒就从海碗粗细的竹井口被提上来,钩开筒底的牛皮钱,白花花的卤水一下喷涌到填了胎的竹篓子里。盐水特别重,不怎么显眼的两篓能将担在肩头月牙一样弯的扁担拉成反弯。
老严一点也不喜欢这酷夏里的连阴雨。因为灶上熬这些盐卤要多耗不少柴,更重要的是如果清水渗到井下,说不定哪股寸劲儿井里就会“塌腔”,接着总是有很多的麻烦。
四周起伏连绵的葱翠丘陵挡住了更多眺望的乐趣,只剩下成片成片养眼的绿色,湿湿的空气里好像随时能攥出一把水来。在他前方几十米外的半山腰上,一座粉墙黛瓦的房子上一直冒着熬卤的袅袅青烟。当地人都到这大顺灶柜上买“花盐”,有时候还能要来些刚出井的卤水,沉淀一下用来泡菜,格外的脆口咸香。

在这张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照片里,几位卓筒井镇的当地村民还在沿用这种宋代的凿井技术挖井,所使用的工具仅仅是木头、竹子和铁质的钻头,挖的深度通常可在100米之上,而井的口径通常只有15厘米。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谢奇筹

现在人已经不再需要当年的卓筒井技术生产盐,如今这门手艺日渐没落,担心失传和旅游开发的需要,当地政府聘请了年事已高的老盐工严昌武向一个年轻人周正军传授这门古老的技术。图中是师徒二人在烧制用于卓筒井壁的竹筒。100米深处的卤水就是从这种竹筒里被提到地面上。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瑛
老严的儿子严昌武,14岁就跟他学打井和修井的手艺,尤其是制作那些精巧无比的工具,这是从宋代年间祖辈相传下来的手艺。他对儿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让他成为一名十里八乡都备受尊敬的“懒子”,这在所有的盐工行当里是惟一较轻松的工种,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师级别。据说“懒子”一名的得来是因为“灶户”(盐井、盐灶所有者)希望他们的井能天天不出事故,永远不用维修,自己的“懒子”从早到晚只是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