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看汉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8期

汉族人对于民族的认同感远远低于对于省籍的认同感。
汉族是宗教信仰最为复杂的民族。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长江,那汉族就是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族是最没特点的民族,也是特点最多样的民族。
汉族是没有民族服装的民族,也是服饰文化最为丰富的民族。
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也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民族。

汉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着作有《中国的文化多样与中国人的认同》、《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体质人类学》。1955年5月生于天津武清。

汉族,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着作有《汉民族发展史》、《中国民族史新编》、《汉族民间风俗》、《汉族风俗史》、《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等,在汉族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祖籍浙江余姚,1943年12月出生于湖南零陵。
图片解读

1 旗袍是起源于16世纪中期的满族民族服饰,本来是男女都穿的,只是现在流行的那种经过改良的旗袍是由旗袍的女装演变而来的,男装的旗袍已经完全荒废,所以在很多场合旗袍就仅仅指女装。
在清代,旗袍是宫廷内女子的服饰,也是正式场合的女子礼服,随后开始在全国流行,不分满汉,皆穿旗袍。辛亥革命后,女士的旗袍经由汉族的改造,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样式。清代旗袍与现代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1、清代旗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现代旗袍开身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2、清代旗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现代旗袍内不穿长裤,开衩处露腿。3、清代旗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现代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上世纪20—40年代,上海作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和国际化大都市,自然也是旗袍改良的主战场,最新的样式和改变,都是在上海出现并影响全国,而身着旗袍的女子则成为了海派文化的标志。1929年,经过改造的旗袍被政府定为“国服”,这种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饰此后便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在文艺作品中多有表现。

2 如果说旗袍是中式女装的代表,那么中山装就是中式男装的代表。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相比于西装,穿着中山装不需要搭配衬衣、领带和领结,更加俭省。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大褂,穿着这种服装更加便捷,易于活动。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装”或“毛式制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亿万中国人民大多穿中山装。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