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眼中的宁夏
标签: 观点地理
名人档案

张贤亮
国家一级作家。1954年高中肄业后赴宁夏贺兰县乡村插队务农,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并有《牧马人》等9部小说被搬上银幕。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1993年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
1月19日一大早,宁夏迎来2010年以来最冷的时分,我们冒着清寒从银川城出发,一路向西而行,目的地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上午10点,张贤亮准时出现在他一手打造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百花堂里。一杯咖啡、一包555香烟,我们在一室爽朗的笑声中,看到一位“小说”宁夏和“大话”宁夏的文化名人,轻轻拉开了55年宁夏生活的帘幕。
宁夏是中国富庶的小盆景
黄河在流经宁夏平原的贺兰县境内时,在通义乡东边形成了一片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3公里的河漫滩地,这里便是张贤亮到达宁夏之后第一眼看到的风景。
1955年7月,从北京移民到这里的2025户人中,就有18岁的张贤亮。他以支宁移民的身份,携带老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来到宁夏,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宁夏生活,大半生坎坷的命运和这片由陌生到熟悉的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北京支宁移民当年在这里修建的4个村庄,在如今的行政称呼上,仍然是个带有明显时代特色的机构——京星农牧场。这里是宁夏唯一一个以农场形式保留的乡级行政机构,也是张贤亮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中描写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宁夏农场生活的原型之一。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