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重视羌族?
因为古羌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9期 作者: 孙宏开 

标签: 文化地理   

甲骨文上的“羌”字曾掀起了现代学者研究古羌的热潮,人文学界对羌族史展开的大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古羌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前身,而现代羌族只是古羌众多族群中的一支。
孙宏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员(终身)。1956年起,在羌族地区开展羌语调查研究,足迹遍及羌区各主要山寨和村落,参与设计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最近编辑出版《羌族文库》等。

现代人文学者对羌族的重视,始于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羌”,这是中国有关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了。因此,学者们认为,古羌人在华夏文明发端时期一定是十分活跃的。不仅如此,自汉代以来直至解放前夕,对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各个支系,历史记载延绵不断。这也说明,羌人一直参与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建构。

用现代人类学的方法对羌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较早深入羌区调查研究的是庄学本,他一方面实地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而且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羌区的风土人情,出版了《羌戎考察记》。后来开展民族学、语言学调查研究的有马长寿、蒙文通、闻宥、张琨、傅懋 、金鹏等,发表过大批论文,对羌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庄学本在20世纪30年代拍摄到一对羌人老两口,他并没有对这张照片作更多注解,这说明这样的夫妻在当地是很普通的。吸引我们的是男人手里握着的转经筒,这一喇嘛教的宗教器物出现在羌人手中,表明了当年喇嘛教在羌人聚居区的普及程度。

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带领长征队伍经过苗、彝、藏、羌、蒙古等民族聚居地区,发布过许多布告,当时就已经承认了一些少数民族。193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说:“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其中所谓“番”就指羌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共同纲领》的总纲中,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自1950年起,为了确定各少数民族的身份,中央多次派慰问团到各地慰问少数民族,其间听取了少数民族的愿望,调查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截至1953年,根据各地自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羌族就在其中。

责任编辑 / 刘晶 刘乾坤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