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行龙走 人地相争
拷问2010雨季泥石流

龙隐于山,待雨而出
2010年8月7日夜,甘肃舟曲县城,沉沉闷雷不断,阵阵闪电划破城北黑云低压的山头,城里有零星小雨洒落,不湿地皮,甚至没能让在春江广场纳凉的人们起身躲雨。然而此时,北面山中“点降”的暴雨,却正在对山谷中堆积的大量泥沙石块进行冲刷、渗流、搅和,将蛰伏的“龙”唤醒、激活,龙开始了腾跃、奔突。不久,夜空下黑烟般的泥石流巨浪呼啸而下,扫过舟曲,酿成了1949年以来最大的泥石流惨案。而这,只不过是2010年雨季中国大陆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中的一例。
中国的几大泥石流高发区,除了藏东南以冰雪融化型泥石流为主,其余地区皆为与夏季强降雨有关的降雨型泥石流分布区。此外,与尾矿坝、水坝溃决有关的泥石流,也日益受到关注。例如,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县新塔矿区尾矿坝溃坝造成的泥石流,致227人遇难,4人失踪,就是一起极为惨痛的案例。今年雨季以来,在上述四大泥石流高发区均有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例如藏东南的川藏公路波密段、八宿段的泥石流;川西龙门山地震灾区的泥石流;滇西贡山的泥石流;甘南舟曲的泥石流等。而造成重大伤亡的贵州关岭特大滑坡—泥石流,则提示了华南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的巨大风险。
虽然典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特征上有明显差别,但这些不同的地质作用形式往往相互转换,而且在自然界中它们的类型和特征也呈现很复杂的情况。除了滑坡、崩塌之后常常继发泥石流之外,一些远程高速运动的滑坡、崩塌体,常常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解体,和空气、水混合成高密度碎屑流,呈流体状喷射、抛射,或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呈悬浮状的高速流动状态,所到之处,造成毁灭性破坏,这种情况和泥石流也有某种类似之处。2000年的西藏易贡特大山崩、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出现了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恐怖碎屑流。


供图/国土资源部 国家测绘局
灾害,自然原因与人为影响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对于灾害是纯属自然原因还是有人为影响,颇多争议。西部山区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主要属于被侵蚀的地区,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带来的碎屑物质除了在河谷中形成许多扇状堆积体以外,其绝大部分都要通过河流往下游输送。密集的梯级电站一方面淹没山区河谷的精华之地,让河谷地带最适合耕作、人居、城镇建设的土地大量丧失;另一方面滞留泥沙,抬高河床,使行洪不畅。让本应在大河下游填陆造地的泥沙大量停积在上游山地河谷,这既加了重山区的洪灾威胁,也使梯级水坝的工程寿命堪忧。人们把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库容与河流的年输沙量之比称为“库沙比”,并把库沙比小于100作为泥沙问题严重的临界值。换句话说,如果水库库容在年输沙量的100倍以下,那就说明水库库容相对于泥沙的搬运和沉积来说太小。以今年曾发生贡山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怒江为例,规划中的13级梯级电站中,有11个水库的库沙比远远小于100,在0.27至57.7之间,从而属于泥沙问题非常严重的工程,而且这还没有考虑沿河床推移的卵石以及两岸地质灾害体加入的情况。从理论上说,这些水库的寿命都很短,泥沙问题严重到不可接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