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科学与文化
标签: 文化地理
姓氏,在中国历来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中的,而且其内涵和文化价值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仅就近代学者对姓氏的评语也极为不同,有贬姓氏学为“无稽之谈”的学说,也有称姓氏为“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的活化石。看来,不同的学者,带着不同的态度,研究姓氏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自1985年起)。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中国姓氏,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先给我们烙下的血统记号的“姓氏”的了解和对历史追思的兴趣。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的呢?在130多年前(即1875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第一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了强国富民,日本新政府首先是调查日本的国情——人口,但是日本人的名字重复得太严重了,于是政府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姓,以作区别,因为日本人在这之前是没有姓的,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人出现了三万多个姓。日本人姓氏的含义与中华姓氏的血缘传承是有本质区别的。1875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那就是英国人乔治·达尔文首次发表了用英国人在教堂中结婚名册中的姓氏研究近亲现象的文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在那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到欧洲人姓氏分布与人类遗传特征之间的平行关系。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在种族、地域、家族疾病、人口迁移等等领域研究各自国家的姓氏。到上个世纪60—8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美国俄勒冈州先后召开了两次以世界性数学和生物学研究姓氏为主题的会议。我们中国就是在80年代加入到世界自然科学领域中姓氏遗传学的研究中的。
大家都知道,每一代子女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经过10代后,后裔中血液的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只有1/1024与第一始祖相同。所以,社会上大家对姓氏寻根的科学性一直持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恰恰就在这一非常通俗的常识上,大家忽略了一个生物进化上的重要现象——Y染色体的遗传!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在人类中表现为生男孩子,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我们定位姓氏作为生物学中的一种可以研究“材料”的原则就是:姓氏是父传子的,其传递方式类似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