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火洲里的琼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8期


从中亚到西域,再到长安
吐鲁番,这冰与火之地,火焰山的炙热和葡萄的甜蜜同样刻骨铭心,高昌、交河古城的风蚀干旱与坎儿井的丰盈沁凉相互交错。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里的“葡萄干”与葡萄沟里生长的鲜果并存于斯。
上世纪中叶,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里,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出一些租种葡萄地、买卖葡萄园的契约、书信、账册等文书,葡萄酒作坊遗址和酒坛、随葬的葡萄(葡萄干)、葡萄枝、葡萄种子。2000年考古工作者们发现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氏族社会大型墓葬群: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洋海古墓,位于吐峪沟洋海夏村西北。在281号墓的墓口上,有一条藤截面为扁圆形,长115厘米,宽2至3厘米的葡萄藤和其他木棍一起覆盖其上。这一发现表明,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吐鲁番盆地已开始种植葡萄了。
而中亚葡萄的风起,奥玛尔·哈亚姆在《柔巴依集》中吟唱:“在枝干粗壮的树下,一卷诗抄,一大杯葡萄酒,加上一个面包。你也在我身旁,在荒野中歌唱。啊,在荒野中,这天堂已够美好。”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和葡萄一起带入了中亚,同时带来的还有口缘处雕有葡萄藤和希腊神只的酒器和酿酒方法。它灌注了《突厥语大词典》里的民歌:“让我们吆喝着各饮三十杯。让我们欢乐蹦跳,让我们如狮子一样吼叫,让忧愁散去,让我们尽情欢笑。”
这大约是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之前,中亚葡萄藤下常有的午夜狂欢吧。狂欢之后如何呢?嗜酒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痛饮葡萄酒后,拔剑杀死了他的挚友克莱提斯,那曾经从狮子口中救出他的克莱提斯像葡萄酒瓶般一言不发倒下了,只剩下亚历山大在酒醒后的清晨痛哭追悔。
责任编辑 / 易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昨天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