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瓦土窑淬制的皇家风华


“琉璃赵”的第35代后人赵石岩居住在京郊的琉璃渠村,故宫太和殿维修期间他受邀去参观的时候,在许多替换下来的清代琉璃瓦背面,发现了满汉两种文字的制瓦戳记。戳记上的“窑户赵士林”,就是他的第27代祖先。在过去的数百年中,他的先祖不仅一砖一瓦地烧制出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还使他们世代居住的琉璃渠村成为官式建筑琉璃生产重镇,并且从历史上一直影响到今天。
据介绍,上世纪修建协和医院、中山陵,修缮天安门,以及如今故宫大修所用的琉璃瓦,基本上都是出自琉璃渠村。
位于“京西六十里”的琉璃渠,有据可查的琉璃烧造历史始于元朝,自此700余年“窑火不断”,是依然在使用的琉璃窑中最为古老的。据《元史·百官志》记载,琉璃渠是当时北京四个窑厂之一。明朝永乐年间,建造京城宫殿所用的琉璃砖瓦主要产自琉璃渠和北京城南的琉璃厂。至清朝乾隆年间,琉璃厂已经是闹市区,由于担心污染等原因,琉璃厂窑迁往琉璃渠与此地原有的窑厂合并。而此时,皇家园林大规模修建,包括圆明园、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三大殿的琉璃制品均由琉璃渠窑厂烧制。
不惜工本的皇家琉璃
我到琉璃渠村采访的时候,陪同我的琉璃专家肖永旺告诉我,宫殿使用大量琉璃瓦件,最主要的目的是防雨。因为跟寻常瓦件相比,琉璃瓦基本不吸水,所以不会因下雨造成屋顶承重增加的危险。琉璃屋顶防雨的秘诀,并不仅仅是琉璃釉而已。为了防雨,每块琉璃瓦的倾斜度、边缘接口都有讲究。以筒瓦为例,为了保证防雨,它的边要被切成斜面,且倾斜角度要与它下面的板瓦恰好相配,以保证能严丝合缝地扣紧。
责任编辑 / 王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