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槽: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标签: 文化地理

湖南临澧县群英渡漕,建于1972年,全长1200米,最大高度44米,至今仍在使用,在当地农业灌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人类的童年,先民就“逐水而居”。两千多年前,人类找到了驯服水的方法,从有水处调水到缺水地区。但究竟是怎么调的呢?“这就像修高速公路,路修到哪里,车就能到哪里一样,但修路不是简单的事情,遇到山,你要凿洞;遇到河,你要架桥,这样才能保证路的畅通。”对于我询问的究竟怎样调水的问题,一位水利专家用形象的比喻给出了答案。对于调水而言,专家所谓的修路是指修水渠,而“凿洞、架桥”则是指修建渡槽。
渡槽,也称高架水渠,是跨越河流、道路、山冲、谷口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物,除用于输送渠水外,还可排洪、排沙、通航和导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渡槽早已跃出水利的范围,在中国文化史、建筑史、社会史中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人造天河”的背后有着太多让人沉思的故事,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积淀,而在人与水的博弈、历史与现实之间,更是凸显了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

四川省泸县华丰渡槽,全长1122米,有47个大拱跨,76个小拱跨,桥墩上还有小拱。1978年竣工,使用至今。华丰渡槽是三溪口灌区的重要干渠,灌溉面积近3万亩。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袁蓉荪
一个时代的水利缩影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一个藏在太行山东麓南端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因一条被盛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而轰动。红旗渠上修建的渡槽达152座之多。
2009年岁末的最后一天,河南鲁山县,有全世界规模最大渡槽工程之美誉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沙河渡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被誉为现代大运河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上,将有数十座“穿黄”渡槽凌空飞架。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