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7期
标签:

拉开黄河与开封城故事的序幕
记者/李雪梅 姜 平 2002年5月
为了第8期的稿子,我们来到北方水城开封。这座七朝古都的兴衰荣亡,与黄河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现在开封城下埋着的几座城池中,便堆积着随这条黄色巨龙泛滥时淤积下来的泥沙。欲揭开开封“城摞城”的隐秘,当然应从黄河入手。当我们驱车赶到开封城北9公里处的黄河大堤上,这条亦福亦祸、高于开封城约10米的“地上悬河”便横亘于眼前。也许因为不是汛期,黄河水流像一个垂暮老人的步伐,节奏缓慢而沉重。在黄河岸边,几位正忙碌的黄河船工吸引了我们。春寒中,这些上了年纪的船工身披棉袄,光腿站在冰冷的河水中。一个船工赤脚从堤岸走下,脚不慎被石头划破,但他毫不在意地迈进浑浊的水中。这最平凡的一幕让我们感到黄河的冷峻。而当我们随着考古工作者一层层拨开被泥沙淹没了的开封一座座古城时,黄河将向我们展示出它那奔腾无羁、纵横恣肆的另一幅面孔。图为姜平正在拍摄黄河船工。

亲临“萨嘎达瓦”节
记者/王 牧 2002年5月
透过燃烧的柏树枝的股股浓烟和阵阵香气,西藏拉萨大昭寺迎来了藏传佛教一年中最隆重的宗教节日——“萨嘎达瓦”节。我们一行3人的采访组于5月15日到达拉萨。拉萨市内数万名藏族信教群众已经开始沿着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大小转经路朝佛、转经、布施,城里各处香烟缭绕,转经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在西藏采访,最大的问题是常常感到胶卷不够用,不过收获还是很多。图为本刊记者王牧在拉萨拍摄。
科尔沁草原的百年缩影
记者/梅 冰 姜 平 2002年6月
在地图上,科尔沁草原的名字改为“科尔沁沙地”只是20世纪的事情。原本水草风茂的稀树灌丛草原在人类的不断开垦下,变成了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现在仅存的一小块科尔沁湿地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北部,它是在生态退化中因为地处偏远、难于开垦和水分条件相对优越而留存的一片难得的绿洲。20世纪80年代,科尔沁国家级湿地珍禽保护区在这里建立,它因为具有科尔沁草原时代的所有生态类型而被称作是“科尔沁草原的百年缩影”。我们来到科尔沁湿地保护区,关注这片沙中湿地的美丽和遭遇、顽强与脆弱……

中国国家地理网站开通
网络部/闫瑞杰 2002年6月
从今年6月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文网站WWW.CNG.COM.CN 正式开通,其目的是为杂志服务、扩大宣传和方便读者在线阅读、检索。网站主要包括:本期内容介绍、下期内容预告、专题栏目、会员专区、广告刊登、在线订阅、历史回顾等7大部分。为了方便读者查询杂志内容,站内设有过刊查询及期刊目录系统。中国国家地理网站筹备于2002年5月,到现在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很多内容尚待完善。目前正在不断增加网上资讯,争取在几个月内完成网站的所有内容。网速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以后我们会增加带宽,尽量减少网页字节,使阅读更加快捷。未来我们将拥有适合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准的读者阅读的不同界面,而且会建立具有中国国家地理特色的图片库和地图库,以及相关的专题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