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
战争早已成记忆


“河内就像10年前的广州”。在北京燕莎写字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越南航空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潘茂进总经理对我说。10年前,他曾在广州留学。
当我乘坐的飞机即将到达河内时,夜幕已经降临了,我无法从空中清晰地俯瞰这个曾经令全世界瞩目的城市。然而当我从舷窗向下望去,点点灯火映入眼帘时,我想起了一种地理学家发明的方法“灯火法”,即从一个城市的灯光的稠密度和亮度,来判定一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发达程度。科学家曾制作出一张全球灯火地图,这张灯火图反映的数据与实际比较,非常吻合。从灯火角度看,河内确实不是一个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的城市,从空中看到的灯火,一串串,一簇簇,星星点点,谈不上灯火辉煌,灯光的亮度和色彩是红黄的,没有丰富多彩、逼人眼目的霓虹灯。事实上,河内是一个有着300多万人口、很少高层建筑的城市。
然而如果你仅仅从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霓虹灯光来判定河内的活力和潜力的话,那你就错了。当你深入河内的大街小巷,和河内人接触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发展迅猛的城市。如果你再联系到仅仅是从1975年美军的B-52轰炸机才结束对这座城市的轰炸的话,那么你就会为河内今天的变化感到由衷的惊讶了。
关键的变化是观念。在河内最大的批发市场同春大市场,当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卖花姑娘时,她立刻伸出手来,做出一个点钱的姿势:“Money”……“Money”。意思是,拍照要付钱。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