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山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6期

标签: 山西   地质地理   气候地理   文化地理   观点地理   

这期是山西专辑,因此视点专栏,我们请来了几位专家谈山西,这些专家中有研究水资源的,有研究旅游的,还有搞发展规划研究的;除此之外,还有几位是搞人文研究的学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谈了对山西的感受和看法,相信这些谈话,对每一个关心山西的人,都是十分珍贵的。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水约山西

山西省东部为海河水系的上源,西部属黄河中游水系。全省年降水量介于400—700毫米之间,且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余亿立方米,由于80年代以来华北气候干旱,年水资源总量偏少,2001年仅为74亿立方米,只相当于多年平均值的一半左右。从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看,目前全省供水能力约为68亿立方米,而需水量则高达8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各种废、污水,包括煤矿排水、废渣及农业化肥与农药等大量排放,使水源污染十分严重,更加减少了可资利用的水源。

山西省处于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地带,蒸发能力旺盛、降水量小而不稳定,决定了天然水资源系统和生态及环境的脆弱性。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水蚀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0%左右,年平均输沙量达到了4亿吨以上。因地表水不足,地下水超采,2000年地下水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63%左右。超采地下水不仅危及地下水的可更新和可再生性,而且形成全省数千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下水位的大面积下降又导致地面的下沉,太原市最大下沉区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1.2米。着名的大泉,如晋祠泉与神头泉等泉水流量急剧地减少,直接危及该地区生活、生产用水的安全。因此,如何缓解缺水问题,事关山西省的持续发展。

我认为首要的策略是厉行节水。山西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4%,其余26%为河川盆地,缺水问题难以由区外的水源予以接济。水源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立足当地,这是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基点。根据水利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与2001年山西全省用水总量分别为56.36亿立方米和57.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均占60%以上,工业用水只占24%左右。农业用水量最大,显见农业节水十分重要。山西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虽已下降到210 立方米 ,属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节水的农艺措施与灌溉工程技术水平仍需大力提高。既要重视节水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又要加大投入,包括资金与高新科技的投入,同时还要增强农业节水意识,包括宣传与技术培训及推广。为了进一步挖掘农业节水潜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亦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如发展雨热同期的秋收作物,适当减少夏收作物,都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在城市工业节水方面,山西省大量的火电工业与重化工工业,用水量大,应作为节水的又一重点。从全国工业用水来看,1997年以来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1984年山西省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曾达到406 立方米,到2000年则下降为54 立方米,即17年下降了86.7%。用水大户的火电工业需要大量的冷却用水,而冷却用水的绝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循环利用的。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工业用水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末就实现了需水零增长。按山西省已取得的工业节水进展来看,在未来实现需水的零增长也是可能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