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从样板到景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6期 作者: 梅冰 王牧

传说“大寨”的诞生是因为宋代的官兵曾经在这儿安营扎寨。如果这个传说可靠的话,那么大寨在从宋代到民国的近1000年里,应该是山西最寂寞的村子之一,因为直到民国时期的山西《昔阳县志》上,还没有“大寨”的名字。大寨拥有历史记载的年月,还不如村里那棵大柳树长。据说这棵大柳树有100来岁,是解放前大寨穷苦人上吊的地方,所以当时叫“苦人树”;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大寨成了全国最热闹的村子,大柳树下莺歌燕舞,于是人们改叫它“乐人树”。改革开放之后,据说大柳树又改了称呼,直接叫“大柳树”。


狼窝掌
火热土地上的创业历程
我们来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站在村口就可以望见着名的狼窝掌梯田。
“大寨村的面积还不到2平方公里,就有‘七道沟八道梁’。”村委会干事李怀莲说起大寨的历史来滚瓜烂熟,“解放初,村里800亩耕地碎成4700块挂在山坡上,亩产只有50多公斤。狼窝掌是我们大寨7条沟里最大的一条,沟深坡陡水流急。从1955年到1957年,在陈永贵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终于修成了狼窝掌梯田。”
类似“三战狼窝掌”这样的典故是大寨人50年代“战天斗地”的一个缩影。其实,与其说是大寨人要“战斗”,不如说是“天地”跟大寨人过不去:领导让“以粮为纲”,可是大寨的土地偏偏就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主要是黏土和沙土,都缺乏腐殖质;又都是沟沟坎坎,田地只能斜挂在山坡上,水土流失严重;旱灾也经常发生,根据昔阳县的统计,这里每10年有8年春旱、4年夏旱、2年秋旱。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