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科考
80年后的回眸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8期

标签: 地质地理   文化地理   

编者按

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80年前的5月9日终于成行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均留下了隽永的篇章: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向野外,在那之前,关于西北,“外人所知者实较国人自知者为多”、“新(疆)省地质一向是西洋人才有机会看到的”;这也是中外首次大规模的平等的科学考察合作,行前中外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谈判,最后签署了“中国第一个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为此,斯文·赫定甚至受到了外国同行的责难。然而,把亚洲腹地视为终身新娘的传奇探险家、促成这次科考成功进行的外方团长斯文·赫定回答说,“我从来没有因为接受了中国人的条件而遗憾过”。

的确,这次了不起的科考成果是如此的辉煌,即使没有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没有黄文弼、贝格曼等发掘居延汉简,没有李宪之总结出“李氏(气象)效应”,没有郝景盛编着成《青海植物地理》……仅仅是1928年袁复礼在新疆奇台戈壁滩上发现的几块爬行动物脚趾化石,也足以让人无悔了——消息传出后,瑞典的一位地质学家曾连夜写信给斯文·赫定表示祝贺:“你们费巨款做考察,即使只得此一件大发现,也属不虚此行了。”

发现就是才华,发现改变生活。值此西北科考80周年纪念之际,当我们重新审视西北科考的成就,可以看见,内蒙古最大的、唯一的工业城市因丁道衡等学者的慧眼而诞生;一万余枚的“居延汉简”出土面世,为我国简牍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临夏盆地发现的新生代晚期哺乳动物化石群,与袁复礼和步林的发现相衔接,共同组成了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篇章……前人的发现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或许,这正是发现的意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