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
见证西北环境变迁


袁复礼在天山北麓发现的大批爬行动物化石曾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927年5月9日注定将在中国科技史和对外交流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这一天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起程,前往广袤的中国西北去开展后来竟持续了8年之久并行程上万里的伟大考察。这次考察由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和在世界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瑞典人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方团长。作为中方10名团员之一的袁复礼教授日后在新疆和宁夏等地采掘到大量爬行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新疆二齿兽、布氏水龙兽、赫氏水龙兽、魏氏水龙兽、袁氏阔口龙、袁氏三台龙、奇台天山龙和宁夏绘龙等。一次考察发现如此众多的爬行动物化石,这在以往还是不多见的,袁氏因此为考查团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袁复礼能够做出如此成绩并非偶然,他在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之前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积累。袁复礼1893年生于北京,1913年在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1915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1年回国后受聘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技师并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1年,袁复礼和安特生共同发掘仰韶文化,揭开了我国史前社会研究的序幕。1923年至1924年袁复礼在甘肃做地质调查时,首次确定了我国具有距今约3.3亿年前的早石炭世晚期地层,为我国南、北方石炭系地层古生物对比和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8年1月,袁复礼一行经内蒙古进入新疆。在这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在天山和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一带工作,并深入到奇台县的将军戈壁和孚远县(今吉木萨尔县)的三台等地进行科学考察和考古调查。他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酷热严寒、风沙侵袭已是家常便饭,断粮缺水也习以为常。在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里,袁复礼终于获得了惊人的科学成果,采集到的化石足有200余箱之多。
中方团长徐炳昶到新疆后即于翌年返回北京,1928年12月以后由袁复礼任考查团代理团长,由此他在野外一直工作到1932年,以至他成为团中连续考察时间最长、工作任务最重、采集品最多的一位科学家。在新疆的考察结束后,团员多取道西伯利亚乘火车东归,而袁复礼则选择一条新考察路线返回,并于1932年3月在宁夏荒无人烟的沙丘中,又发现了一具大型恐龙——宁夏绘龙的化石。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