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
那条如墨般浓的险江
标签: 湖滨区 重庆市 地质地理 气候地理 土壤地理 文化地理 古村 古镇

乌江的历史印记
童年随父母工作调动,从乌江边的彭水进入长江边的涪陵,印象最深的是人们习惯性询问:“你来自小河里面吧?”涪陵人把长江称为“大河”,支流称为“小河”,乌江自然成了落后闭塞的代名词。民谣云:“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意思是只要到过乌江深处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便知道生活有多么艰难。沿江广布的石灰岩注定了农耕时代的贫瘠,片片石旮旯,只长红薯洋芋苞谷粑。
乌江又称黔江、延江,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盐仓镇营洞村的三口泉眼(花鱼洞、黑鱼洞和石缸洞)汇集成乌江源头,全长1037公里,跨贵州省北部和重庆市东南部。乌江支流众多,呈羽状水系分布,流域面积8.79多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山峦起伏,石灰岩地层分布广泛,多溶洞、伏流。从景观特征看,沿岸的阴翳山峦把江水影映成一带墨绿,“乌江”之名倒也贴切。唐代诗人孟郊赞美道:“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在黔中鸣;山水千万绕,中有君子行。”
由于地处川东、黔北、湘西、鄂西南交界,乌江历来是流放的惊悸之地。唐朝自贞观到垂拱年间,有李承乾、李忠、李明、李元轨等皇子获罪流放到黔州,承乾、李明还死于囚所。开国元勋长孙无忌在流放途中,一道密旨令其自尽,苦情难诉,江风浩烈,尽管后来昭雪,墓迁太宗陵前,武隆乌江边上的衣冠冢仍然令人唏嘘。三块碑碣,荒冢孤亭,清人苏国珍触景感叹:“长安春色今犹好,忍说黔州被谪年。”
宋代诗人黄庭坚从乌江贬至黔州(今重庆黔江区),孤寂愤懑,“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是兄弟”。一曲《竹枝词》,二渡“鬼门关”,可见诗人心中的无奈与悲凉。黄庭坚到达彭水后,闻悉夫人生子,想起了杜牧的诗句“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于是,信手写下“绿荫轩”三字,如今,这处珍贵的摩崖刻石成了彭水的标志,游客都要来此观瞻,触摸诗人孑然的思痕。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