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骆驼
罗布荒原上的精灵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年带队去野外,经常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拍摄野生动物是我的一大爱好。好友李伟杰多次在新疆进行科学考察,我们约好一起去罗布荒原拍摄野骆驼。经过3个月的筹备,我们带上高清晰摄像机、专业用长镜头、隐蔽帐篷、野外营具等必需物品,于2006年1月2日冒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从库尔勒出发向南进入罗布荒原,开始了探险式的追寻拍摄。
为了确保此行能够成功拍摄到野骆驼,李伟杰已经在一个多月前先到罗布泊南岸进行了考察,拍摄到多达37头的野骆驼群体照片,这似乎预示着我们这一次的同行会更有收获。但我们的运气从出发就不太好,天色阴霾,连夏季都难有降水的罗布荒原,居然下起鹅毛大雪,这将对我们的拍摄计划极为不利。我们计划在罗布泊南北两岸两个野骆驼经常饮水的地方守候拍摄,但是大雪会大大延长它们每次10天左右的饮水周期,有可能我们的水和食品都用完了,它们也不会出现。我们就这样带着希冀和惴惴不安的复杂心情进入罗布荒原。
出发:从库尔勒到罗布荒原
早在19世纪,国外探险家就对中亚地区很多新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开始了捕猎。1887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罗布荒原,这位曾在中亚地区多次探险考察的俄国军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捕获到一只野骆驼。他曾因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地球上唯一的野马而扬名世界。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氏野马却因此招来灭顶之灾,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就被世界各国纷至沓来的考察捕猎队在原生地捕杀殆尽,致使今天我们不得不从德国、美国的动物园中引种到中国,让这一物种重新回到故乡。普尔热瓦尔斯基捉捕野骆驼没有像捉捕野马那么好运,他只得花了100多卢布从两个罗布猎人那里买到两峰完整的标本,其中一只是母驼,腹中有即将出生的幼驼。这三只标本被送到了俄国,使俄国成为当时全世界的博物馆中唯一拥有野骆驼标本的国家。在我国,只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博物馆里,有一具80年代在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考察时拾到的野骆驼的骨骼标本,被誉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风雪考验,我们终于到达了距罗布荒原最近的唯一能加油和补充给养的36团团部所在地——米兰。米兰宾馆的四层楼房里,我们是唯一的客人。第二天,我们将两辆越野车的所有油箱和油桶全部加满,并带了只够10天饮用的淡水。两辆车均已严重超载了,但愿能在寒旱的罗布荒原及时补充到淡水。原先我们分为两个拍摄组的计划因大雪被迫放弃,我们将重点蹲守罗布泊南岸、阿尔金山下的一条峡谷——那里有野骆驼喜欢的矿化度很高的咸水泉。李伟杰先期来此侦察,曾发现大批野骆驼来此饮水的痕迹。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