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大搬迁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6期 作者: 肖永平 谢项登


永乐宫是为纪念和奉祀吕洞宾而建,其前身为吕洞宾故居,唐末称祠,金末称观,元初称宫。
永乐宫原址在芮城县县城以西15公里的永乐镇,唐代为河中府永县(也称蒲州永乐县),北宋熙宁三年改为镇。此地南临黄河,北依中条山,茂林修竹,山川蕴秀。据永乐宫所藏碑刻和宋元时期的记载,永乐宫是唐代名道吕洞宾的故乡,吕洞宾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诞生在这里。吕洞宾死后,乡人改其宅为“吕公祠”;金末,又增修扩充,易祠为观。
1244年,观被大火焚毁,“野火延之一夕而尽”。那时,正是北方兴道教的时期,吕洞宾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忽必烈又封其为“纯阳浮佑帝君”,颁旨“升观为宫,进真人号曰天尊”。于是,在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的崇信和支持下,全真教迅速发展,到处修建专祀吕洞宾的祠、庵、观、宫等建筑,永乐宫的修建就在此时。
工程约从1247年开始,先后修建了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丘祖殿等建筑。由于工程浩大,仅前面3座大殿就历时15年才完成。之后,又用很长时间在4座大殿内绘制了壁画。宫门无极门(又称龙虎殿)修建的时间较晚,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成。新宫从工程开始到最后壁画完成,历时100余年,几乎与元朝相始终。
责任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