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的地图
标签: 观点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什么的?作为地理学者,这个问题经常被朋友们问起。在这里,笔者姑且断言,每个答案都肯定“一言难尽”。着名地理学家段义甫(Tuan Yi-Fu)先生的回答最为幽默。他没有直接解释,而是谈为什么选择地理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说:那是从小就害怕迷路的缘故。迷路的感觉如同进入一个漆黑的未知世界,而无知是恐惧之源。只有地理学家永远不会迷路,因为他们总有一张地图,不是装在衣袋中,就是刻在大脑里。
无疑,我们随时都要知道自己在哪儿。脑袋里不问这个问题时,肯定是在睡眠中;对这个问题回答不清时,肯定是迷路了。迷路不只是恐怖的,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生活失去方向感,便失去了目的。同样,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地儿,肯定要了解这个地儿有什么、没什么,还想知道周围有什么,没什么。否则,我们心里不安。当与别人交流这些知识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就是地理。
人的生存,有几个层次的需求。地理是第几层次的需求?回答这个问题,是哲学家的事儿。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理起码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通信发达了,世界大事一件接着一件。消息进入我们的耳朵后,我们先问:何时何地?看来,地理是前提。我们的存在,是在一个确定的地儿的存在;我们思考,离不开大脑中的一个由若干的地儿织成的网。听许多地理学者讲,他们在听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时,总是立即把它放在那张网里。其实,你我谁又不是呢?说到底,人是地理动物。换句话说,我们绝不是因为上了地理课,才有了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
那么,这张网有多大呢?这又是因人而异的。婴儿的网,只有他的小床和床边的父母;上了学,家、学校、超市、动物园——网上的节点在增多,世界在扩大。世界因为直接的经验而扩大;世界也因为间接的经验或知识而扩大。那经验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地儿”,那扩大的网是空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