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溯源

“玉石之路”以新疆和田为中心
“玉石之路”考察的重要性并不是人所共知,但对考古学家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大量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用玉主要来自“昆山”,即今新疆和田一带。近百年来大量出土的古代玉器,发掘者和研究者也多认定是和田玉。近年对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器的化学分析,也证明了这一说法。中原诸多史前文化中所发现的玉器来自大西北的“昆山”,这一结论如果成立,将说明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和西域就存在文化交流和接触。无疑,揭示和弄清这种交流的情况,对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不过,目前古玉来自“昆山”这一结论主要是根据传统玉器鉴定经验和通常的化学分析手段得出的,并没有经过科学、全面量化的标准来检测或加以验证,因而这一结论的可信程度多少受到人们的质疑。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田玉的鉴别标准,即“古代和田玉检测标准数据库”,以此来准确、科学地鉴别出土古玉器的原料出产地,最起码鉴别出是其否为和田玉。建立数据库有两个程序:首先在新疆和田玉出产地广泛采、买样品,考察古代采矿点和古代交通路线;然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检测所或其他具备检测条件的单位进行检测、分析,并取得数据。
2002年5月初,为建立这套数据库而组织的“玉石之路”科学考察正式启动。贯穿东西的“玉石之路”也被称为“昆山玉路”、“和田玉路”,是与“丝绸之路”相对而提出的。它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出和田玉。经塔克拉玛干沙漠通道,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东渐进到达中原地区,向西据说在巴格达也发现有和田玉。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推断,这条向东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早于张骞出使西域“凿空”的“丝绸之路”数千年,同时也是后者的基础。“玉石之路”可以说是早期沟通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汉代已经开始在昆仑山开采玉了
这条通道很早就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如《穆天子传》中有关于周代穆天子西征“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的记述。我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考古材料中有确切鉴定结论的是殷墟妇好墓,墓中发现了大量和田玉,这使我们确信至少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就有大量和田玉涌入中原。另外,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诸遗址出土的和田玉,以及其他越来越多的材料表明,很可能在史前时期(距今6000-5000年前)就已形成了这条从和田出发向东运输玉石的路线。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