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髭蟾
一身谜团的“胡子蛙”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11期 作者: 韩联宪 

标签: 雷山县   生物地理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雷山髭蟾的发育期很可能是全世界蛙类中最漫长的:从受精卵到蝌蚪要经过半年,从蝌蚪到成蛙需要3年!这样一个奇妙的物种,科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由于雷山髭蟾不是国家保护物种,加之人类对其的灭绝性捕食,目前数量已十分稀少。为研究雷山髭蟾,西南林学院生物系教师韩联宪一直在苦苦寻找研究经费。2007年秋天,韩联宪和他的研究团队终于在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外观察,初步认识了雷山髭蟾繁殖期间的生态习性,揭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
这是一只进入繁殖期的雄性雷山髭蟾,它的4根很像胡子的角质刺让它显得卓而不群。繁殖季节过后,这些角质刺会脱落,所以科学界猜测角质刺的用途可能与保护繁殖场地有关。雌性髭蟾个体较小,不长角质刺,在应该长刺的部位有同样数量的橘红色或米色斑点。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韩奔

髭蟾是一种长相怪异、生态习性被人类了解极少的蛙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地的亚热带阔叶林区。髭蟾生态习性很独特,仅在繁殖季节下水交配产卵,非繁殖季节隐匿于山林之中,踪迹难寻,因此人们对它的生态习性所知甚少。

髭蟾的模样有点怪:眼睛瞳孔纵裂,眼球上半部呈蓝绿色或者淡绿色,下半部为棕色或深酱色,在蛙类的眼睛中独树一帜,让人过目难忘;吻部与其他蛙类相比,显得极为宽扁而圆。在繁殖季节,雄性髭蟾的上颌缘会生长出不同数目、质地坚硬的黑色角质锥状刺,很像人类的胡须,这就是髭蟾俗名“胡子蛙”或“角蛙”的原因。

第一次看到髭蟾的人,都会对它的“胡须”和眼睛印象深刻。时常与我们通过电子邮件讨论蛙类研究并提供建议和帮助的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生物学家朱迪·罗莉(Jodi Rowley),将我们送给她的峨眉髭蟾照片_最早发现的一种髭蟾——给她母亲和朋友们看。他们都不相信模样如此怪异的蛙是自然界的正常生物,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一致认为:髭蟾的“胡须”和眼睛是有人恶搞,用电脑加工处理过。

髭蟾的蝌蚪从卵中孵出后要经过3年的水中生活,即将长为成蛙的蝌蚪肥大粗壮,全长达12厘米,体重约10克,堪称蝌蚪中的“大块头”。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在我们之前,对雷山髭蟾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几经辗转,我们终于申请到海外基金,得以奔赴雷山了。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