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在火山废墟上更生
重走徐霞客游滇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10期 作者: 张建术 

标签: 腾冲县   地质地理   山地   历史地理   

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四月十三日至腾越州,自此至五月二十二日东渡潞江仍返永昌府。其间留腾越州境内约四十日。先考察州城附近的山川形势,北行考察了打鹰火山,固栋西北热水塘的温泉,云峰山的热带树林,明光六厂的铁矿,再考察腾越州东南的罗汉冲温泉,西南硫磺的沸泉和硫磺矿,最后在东返途中,又考察了大温泉洞。于六月二日过八湾渡潞江返永昌。他记载了三十年前(万历三十年,1609年)打鹰火山的喷发情况,并对火山喷出物浮石的特征作了切合实际的记述,比英国哈顿在1795年提出的岩石起源的火成论要早1个半世纪。他对四处热泉的记录,是我们今天找寻地热资源的宝贵材料。
腾冲在云雾中忽隐忽现,休眠的火山温顺如猫。腾冲是徐霞客地理发现和贡献最多的地方。(刘建民 摄)

到腾冲就到中缅边界了。腾冲县城的中心街道上,矗立着一座霞客挥毫书写“极边第一城”的雕塑,表示着腾冲人给自己的定位。可是不这么定位又有什么办法?不光是国境线一有战事,这里首当其冲,整个腾冲还是坐在火山口上过日子的。地质学家说那些火山是休眠火山,一时半会儿不会闹事。

腾冲人别出心裁利用废物修了个火山公园,招引别处的人来参观。于是7月22日我沿着一条比大理蝴蝶泉公园里的道路还宽还长还有气魄的通山大道,往一定排开的3座火山走去。脚下铺的都是黑色蜂窝孔的火山岩岩石,沿道路两侧植满翠绿绛紫的叶子花。这天中午,猛烈的风挟着雨,兜着我往前走。

通往山顶火山口的石阶路,也都是用黑火山岩砌的,山坡上除了松树灌木茂草,就是火山浮石。我小时玩过这种石头,俗名叫“吸头石”,不是吸整个脑袋而是吸头发,徐霞客一见这石头就发生了兴趣:“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却灰之余也。”如果再写成“真火山劫灰之余也”,那徐霞客就真了不起了。

徐霞客考察过的打鹰山,站在我脚下的大空山火山上就可以望得见。在火山口上放牛的农民老汉,将分布在这一带的火山一一指给我年。原来腾冲县境内分布着90多座火山锥、火山口、火山湖。难怪当地人盖房、铺路用的石头都是火山岩的。

责任编辑 / 单之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