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阴影
约瑟夫·洛克的功与过


从四处流浪的植物学家到漏洞百出的地理学者
约瑟夫·洛克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1884年洛克生于维也纳一个仆人的家庭,他6岁丧母,13岁开始自学汉语,18岁开始在欧洲各地流浪,随后又在北美和加勒比海等地漂泊,1907年他到了夏威夷,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自学成才的他从夏威夷森林与国土部门的一个植物采集员成为一个一流的植物学家,并在夏威夷大学任植物学教授。此外,这个怪才还精通匈牙利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和汉语等语言。
1922年2月洛克受美国农业部派遣,来中国云南寻找抗病毒的栗子树种。这是他渴望已久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自鸦片战争以后,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边疆便成为了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英,法,俄等国的植物学家纷纷到这里来分一杯羹。洛克在这方面的“职业素养”自然也毫不逊色。当时美国农业部的大卫·费乐德告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洛克正巧在云南考察,《国家地理》杂志于是同意为1923年2月洛克在云南的探险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在《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下,在短短几个月内洛克就收集了60000件植物标本、1600件鸟类标本和60件哺乳动物标本。
但使洛克闻名遐迩的,还是他给《国家地理》写的那些文章。这些文章虽然都是洛克的“副产品”,但每篇稿酬高达1500美元。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基本的背景: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土匪滋扰层出不穷,贫困的边陲之地,土司与活佛的故事,一个奇特的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隔绝的世界。从洛克的行文来看,既动人心魄又虎头蛇尾,难怪《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对他的文章曾经大加指责:“缺少想象力,不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且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废话连篇,不知所云。”经常需要重新改写,作为一位装备一流的职业探险家,他缺乏最基本的地理测绘常识和训练,绘制的地图粗枝大叶。但这就是这位业余水平的地图绘制者,抗战时期曾为美国国防部地图署工作,为驼峰航线的开辟做出过巨大贡献。
洛克对山峰高度的测量曾屡屡漏洞百出,从来没有正确过一次,在1930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洛克声称位于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高29661英尺,比珠穆朗玛峰还高,70年代我国的地理学家终于确立了阿尼玛卿山的高度只有6282米(20730英尺),比起珠峰的8848米(29198英尺)实在可称得上是个小弟弟。以至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编辑再也不敢轻信洛克后来的那些“伟大的地理发现”,如1930年2月27日,他又给《国家地理》发电报,称“明雅贡嘎山为世界最高峰,高30250英尺”可是到1930年10月这个数字又缩了水,缩为25600英尺,但仍比实际高度高出许多,作为一个地理探险家,没有配备经纬仪是令人不可思议的,难怪有人说,洛克是用沸点温度计、无液气压计、测角器、棱镜罗盘和自己的想象来测量山峰高度的。
责任编辑 / 王牧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