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穿越南岭的奇思妙想

大小天平是灵渠的核心。斜向南渠的叫小天平,长127.0米;斜向北渠的为大天平,长343.3米。大小天平截断海洋河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库潭,解决了两大水系的高度差问题。铧嘴是大小天平的辅助设施,最早记录出现在唐朝。其前锐后钝,呈不等边的四边形,顶部形成尖角,可以起到平顺水流、分水导流、导航等作用。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当年郭沫若参观灵渠后发出的感叹。但不熟知历史的人很难对郭老的看法产生共鸣。
我第一次造访灵渠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走马观花的人群中,我听到的关于灵渠用得最多的不屑之词是:“一条水渠而已!”灵渠确实太小了,迂回曲折不过36.5公里,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就像漓江与湘江之间一个小小的连字符:“-”。这个连字符的宽度甚至不足以标注“灵渠”这两个蝇头小字。那时年少的我也开始沉吟:这规模完全不对等的两项工程怎么能被学者相提并论?……这条毁誉参半的运河,从此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很快,在图书馆里,我惊诧地发现:这两项工程是如此地“相近”——它们都称得上是始皇帝的“得意作品”,经历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时代,而且,从某种角度说,灵渠的丰功伟绩连长城都难以望其项背。它们的建造目的截然相反:长城的竖立是为了阻隔北方民族的南下掠夺、阻隔他们靠拢中原的脚步——显然这个目标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而灵渠在开凿之初,即是一柄拓疆的利剑,依靠它,始皇帝把自己的版图扩大了将近一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