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国宝唐三彩”

车子穿过洛阳市郊的朝阳镇,拐进南石山村,路边的仿古唐三彩广告开始映入眼帘。跟六七年前不同,原来街两旁摆满战马女俑的景象不见了。来自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部门的消息说,这些年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仿古唐三彩生产的保护力度,以使它们重新回到尊贵的收藏行列,那些粗制滥造的灌浆仿制工艺品,彻底销声匿迹。这样一来,这个坐落在邙山腹地安静村落的古老陶器生产基地,也没有了外界纷繁杂乱的侵扰。
南石山村隶属孟津,距离洛阳市区七八公里,从风水学上说,这个村庄所在的邙山,是处水深土厚、环境幽美的宝地,被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看重,并且成为他们身后长眠之乡的首选。清朝末年,当地的人们在邙山腹地耕作犁地时,经常会翻出零碎的陶器,以为这些只是普通的陶器随葬品。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唐三彩。公元1899年,清政府在勘探陇海铁路路基时,发现了大批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釉陶随葬器,当时国内着名的古器物学家罗振玉、王国维二位教授对其进行了考证,认定它们是唐代的随葬品。

重现在人间的千年奇迹
唐三彩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重视,并且很快身价倍增。一匹被盗出土35厘米高的唐三彩制品,据说如今在黑市上的价格可超过40万元人民币。不过洛阳北邙山一带的土地从此便再无宁日,南石山村的老人说,从那时至今,凡是能见到古墓的地方,都已被盗墓者挖得千疮百孔。
让人不解的是,在这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铅釉陶器出土之前,中国历代的史书典籍中竟然没有对它有丝毫的记载。清代以前的盗墓者只知道盗取墓中的金银玉器,对作为随葬品的陶器则弃之不顾,无意之间,倒给世人保存了名扬四海的历史奇迹。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