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复去来
开封“城摞城”

开封:“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到达开封的第一天,我们便直奔位于开封城北10公里处的黄河大堤。举目四望,乌云紧锁,春雨淅沥,能见度很低。大堤北边的黄河居高临下,缓缓流动;大堤南边的村庄、树木、农田陡然落入洼地,两者约有3-5米的高差。而在接近柳园口大堤时,黄河与地面的高差更为加大,连那些挺拔高耸的树梢也低于我们的视平线。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不知还有哪一条河流能像黄河这样“负重”流淌。当黄河穿过黄土高原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由于坡度减小,流速降低,致使从中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于此沉积。据统计,每年约有3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平均每年升高10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开封河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数米,个别处甚至有高达10米以上者,犹如地上“天河”。开封黄河河务局经过实地测量,确定柳园口黄河段的河床底部比开封市内宋金皇宫遗址处的龙亭公园内地面高出11.49米。
“悬河”的存在可见历史记载,清代就有开封“城在釜底,仰视黄河”之说。正是这高高悬在开封城之上的黄河,演绎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中最奇特、最难以置信的故事:当滔天的黄河水裹挟着千钧泥沙决堤而来,将繁华的开封城悉数埋没后,不久,不屈的人们又在原址建起一座依旧繁华的都市。若干年后,黄河再次咆哮而来,开封城又成水中之瓮。如此反复,开封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屡淹屡建的一桩奇迹。
东京:11世纪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从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我们已明显感到他们那生发于开封城的骄傲与眷恋。其实在当地人眼里,保护开封不仅仅是守望他们生活居住的故土,更是护卫2000多年来积淀于开封城的人文之气。据史书记载,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在现开封城略偏西北处建起城池坚固的大梁城;隋唐时期,因大运河汴河段的重要作用,开封成为水陆交通的军事重镇汴州;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4个王朝相继建都开封,名为汴京;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并定都开封,号为东京开封府,使开封城达到她历史发展的顶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