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纸
最神圣的纸张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2期 作者: 萧春雷 

标签: 丽江地区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纳西族的东巴纸非常昂贵,属于宗教用纸。事实上,东巴纸之得名,就是因为它主要被用来抄写东巴经。作为神圣经典的载体,你简直想象不出比东巴纸更深孚众望的纸张了:隆重,结实,永不担心虫蚁损坏。
纳西手工东巴纸创制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纳西祭司东巴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东巴纸的神奇之处在于:用东巴纸写就的书籍,千年不腐,字迹如新。东巴文是文字发展史上由简单表意图画转为象形文字的过渡性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字。

纳西族主要生活于滇西北丽江和香格里拉一带,人口约30万,信奉原始宗教东巴教,祭司就叫东巴。东巴在纳西族的精神生活中十分重要,他们发明了东巴文——一种大约1400个单词的奇特象形文字,制造东巴纸——一种混合了浇纸法和抄纸法双重特点的手工艺,并在纸上抄写东巴经——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原始宗教神话。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宗教文化。

作为东巴经的物质载体,厚重坚实的东巴纸颇引人注目。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众不同。首先是造纸原料比较特殊,主要使用荛花和构树两种树皮,尤以前者为多。

一位纳西族女孩在用东巴纸印制东巴经。东巴纸的造纸工艺是家传技术,传男不传女,这在纳西族内部形成了一套保护传统工艺知识产权的方法。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纳西族的造纸工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直到80年代,各地的老东巴开始恢复造纸工艺。与此同时,纳西传统的手工纸也面临着各色假冒“东巴纸”的冲击。

中国各地造纸,使用的原材料大略可分为三类:一是韧皮植物如大麻、黄麻、亚麻、苎麻和藤;二是木本植物如楮、桑、青檀等的树皮;三是禾本科植物如竹、芦苇、稻和麦的茎秆等。理论上,最好的造纸原料是纤维发达的棉花和麻类,但它们还肩负纺织的重任,为人类提供布料。生存毕竟比文明重要,没有哪个民族将棉花作为主要造纸原料。汉唐时期,麻纸曾经如日中天,接着被更廉价的树皮纸取代。芦苇与稻草的纤维太短,只能制造品质较差的草纸。所以最常用的造纸原料是树皮和嫩竹,生产出皮纸和竹纸。

绝大多数树皮不适合造纸。我国曾大规模用于造纸的树皮,只有桑科植物楮树与桑树,榆科的青檀。楮树即构树,在古籍里又称谷树,历来为我国楮皮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是高级书画纸宣纸的主要原料。适合造纸的还有瑞香科植物,闽粤地区曾以栈香和雁皮造纸;日本学者富田淳发表文章称,2002年日本三之丸尚藏馆对王羲之《丧乱帖》进行修复,判明其纸料为雁皮55%和楮45%的混合纸。可见我国唐初就已使用雁皮造纸。

责任编辑 / 耿菲琳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